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指从锅中舀起开水再倒回去,想制止水的沸滚。后遂以“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国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载卓表:“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清吴樾《意见书》:“满洲政府,实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而思扶满,真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亦比喻暂时救急。《三国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清钮琇《觚賸.惠士陈言》:“以致鱼泣釜中,未见扬汤止沸;猿啼树里,更逢遭火烧林。”


并列 汤,开水;扬汤,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用扬汤的办法来制止沸腾。比喻方法不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闽都别记》:“~,不如釜底抽薪,既晓以白制赤,还不知火之旺位加火!”△贬义。多用于暂时遏止问题的发生,或评论某种方法的不当。→抱薪救火 ↔釜底抽薪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而不治本谓之 “扬汤止沸”。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扬汤”何义呢?

“扬”有 “举起”义。 《仪礼·大射》: “左执弣 ( fǔ,弓把中部) ,右执箫,南扬弓,命去侯。”郑注: “扬,犹举也。”

“扬汤”犹言 “举汤”,谓舀起。把开水从锅里舀起再倒回去,以不让它沸腾,这怎么能 “止沸”呢? 所以, “扬汤”是不能 “止沸”的,只有 “釜底抽薪”方可 “止沸”。因此,“扬汤止沸”用以比喻暂时救急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之意。《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 《典略》载卓表: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及溺呼船,悔之无及。”即用其典。

此语今已为成语。


【词语扬汤止沸】  成语:扬汤止沸汉语词典:扬汤止沸

猜你喜欢

  • 林下

    源见“林下风气”。谓闲雅,超逸。《宣和画谱.人物二》:“童以妇人而能丹青……有文士题童氏画诗曰:‘林下材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词语林下】   汉语大词典:林下

  • 迎紫姑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紫姑,是传说中的神名。古时儿女有夜迎紫姑神

  • 原生

    源见“原宪贫”。指原宪。后诗文多用以指称贫士。明何景明《水营墅治田圃种树》诗:“谅怀原生耻,庶悟孔父叹。”【词语原生】   汉语大词典:原生

  • 鱼沉雁静

    同“鱼沉雁杳”。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见“鱼沉雁杳”。明·高濂《瓦盆儿·题情》:“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词语鱼沉雁静】  成语:鱼沉雁

  • 童子骑青竹

    同“童儿待郭伋”。唐杜甫《李司马桥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诗:“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

  •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种行业的通称。元时多作一百二十行( ㄏㄤˊ háng 杭),到明代则惯称三百六十行。元代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著衣吃饭。”明代侠名氏《白兔记.投军》:“左右的,

  • 门前弧矢

    源见“悬弧射矢”。象征男儿四方之志。宋李曾伯《贺新郎.辛亥初度自赋》词:“唤醒门前弧矢梦,钩月相辉初度。”

  • 疥癣之疾

    《国语.吴语》:“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疥与癣为两种轻度皮肤病,其病在外,为害微小。后因以“疥癣之疾”比喻为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要紧的小毛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八十七回:

  • 心去最难留

    一个人心已到了别处,是最难再留下的。语出《玉台新咏.王僧孺〈为姬人自伤〉》:“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歧路灯》八〇回:“心去最难留,留下结冤仇。不知我说的是也不是,相公酌度。”也引作〔心去意难留〕

  • 大辩若讷

    讷:语言迟钝。 最有辩才的人,表面上看,好像不善言辞。语出《老子》四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唐.杨炯《梓州官僚赞.司仓参军事高平独孤文字大辩赞》:“大辩若讷,历官有声。”主谓 善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