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

弩(nǔ努):利用机械力量射箭之弓弩。此典指强劲弓弩射出之箭,飞行到最后就没有力量了。后以此典比喻本来很强大的力量,到最后衰微,起不了作用。汉武帝时,北方匈奴(游牧民族)派人来汉请求和亲(少数民族首领与汉族封建王朝为达到某种政治意向而通婚),汉武帝交给群臣讨论,有的大臣认为汉朝与匈奴和亲,不过几年,匈奴就违背盟约,不如起兵攻击他。御史大夫(管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仅次于丞相之中央最高长官)韩安国说:“到千里以外去作战,军队不能取得胜利。现在匈奴凭借军马之充足,怀着禽兽般之贪心,迁移如同群鸟快飞,难以制服。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不能认为广阔,拥有它的人众不能算作强大,从上古起就不内属为汉人。汉军到几千里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能以全面优势来制服汉军之弱点。况且强弩发射之箭飞行到末程,箭头也穿不过薄绢了;猛烈狂风吹到最末尾,风力吹不起鸿雁的羽毛。并不是开始不强劲,而是到最后力量衰弱了。进攻匈奴不便利,不如实行和亲。”群臣发言的多数附和韩安国,于是汉武帝允许实行和亲。此典又作“强箭射鲁缟”、“强弩末”、“力穷鲁缟”。

【出典】:

史记》卷108《韩长孺列传》2861页:“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倚恃)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上古不属(不内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pí疲,通“疲”),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最终),矢(箭)不能穿鲁缟(gǎo稿,鲁国出产之一种白色生绢,以轻薄著称);冲风(猛烈狂风)之末,力不能漂(通“飘”)鸿毛(鸿雁羽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例句】:

汉·班固《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唐·韩愈《荐士》:“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宋·范成大《廛居久不见山》:“俸余强弩末,家事空囊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也。” 明·李东阳《送宋民止绵州学政》:“力穷鲁缟心犹壮,望入蓬山路始难。”


偏正 弩,古代用扳机射箭的弓。末,射程的末梢。强劲的箭,射过一定的射程,便没有杀伤力了。比喻强大的力量已衰竭,不能起什么作用了。语本《史记·韩长孺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作“强弩之末”。鲁迅《伪自由书》后记:“礼拜六派文人之在今日,已不敢复以‘礼拜六’的头衔相号召,盖已至~的时期了!”△贬义。 用于形容力量。↔势不可当。也作“强弩末势不能穿鲁缟”、“强弩之极”。


【典源】 《史记·韩长孺列传》:“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pi),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汉书·韩安国传》亦载,作“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今译】 汉代韩安国字长孺,在朝廷上论述与匈奴和战事宜时讲,汉军跋涉数千里去与匈奴作战,人马疲惫。犹如强劲的弓弩射出的箭,飞到最后连鲁地的薄绸子也穿不透; 猛烈的风,刮到最后连鸿毛也吹不动。这是因为末尾的力量已变衰弱之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本来强大的力量已经微弱。

【典形】 力穷鲁缟、强箭射鲁缟、强弩末。

【示例】

〔力穷鲁缟〕 明·李东阳《送宋民止绵州学政》:“力穷鲁缟心犹壮,望入蓬山路始难。”

〔强箭射鲁缟〕 唐·韩愈《荐士》:“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强弩末〕 宋·范成大《廛居久不见山》:“俸余强弩末,家事空囊涩。”


【词语强弩之末】  成语:强弩之末汉语词典:强弩之末

猜你喜欢

  • 悬羊头卖狗肉

    比喻打招牌欺骗人,名实不相符合。《晏子春秋》卷六:“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今说作“挂羊头卖狗肉”。【词语悬羊头卖狗肉】   汉语大词典:悬羊头卖狗肉

  • 唇枪舌剑

    唇如枪,舌似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犀利。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明.王玉峰《焚香记.羡德》:“姻事空言,慢使唇枪舌剑。”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

  • 结驷连镳

    见“结驷连骑”。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之游,侈袂执圭之贵。”【词语结驷连镳】  成语:结驷连镳汉语大词典:结驷连镳

  • 逢竹马

    源见“竹马交迎”。称颂地方良吏施行德政,广受欢迎。唐赵嘏《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台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 鸣犊叹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后因以“鸣犊叹”指对被害贤者的哀叹。严复《戊戌八月感事》诗:“

  • 西山饿夫

    《梁书.刘显传》:“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国黜士,名岂施于后世。”商朝末年,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死后,叔齐让位给哥哥伯夷,伯夷不受。后二人都逃至周,反对周武王伐商

  • 两楹告兆

    源见“夫子梦奠”。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宋范仲淹《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 燕玉

    源见“燕赵人”。指年轻女子,多指小妾。唐杜甫《独坐》诗之一:“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陶篁村置屋孤山,余月夜访之,怜其孤寂,劝置燕玉,为暖老计。篁村以为然,购一小鬟。”【词

  • 锵鸣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犹如凤凰和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杜预注:“雄曰凤,雌曰凰,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锵锵然。”锵锵:凤凰鸣声。【词

  • 五申三令

    同“三令五申”。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惭乖训抚之宜。”【词语五申三令】  成语:五申三令汉语大词典:五申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