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巨灵擘山

巨灵擘山

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薛综注:“巨灵,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迹,于今尚在。”后因以“巨灵擘山”比喻人民改造自然的非凡开拓气魄。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典源】《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bixi),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薛综注:“华,山名也,巨灵,河神也,巨,大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 (bo) 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迹,于今尚在。《遁甲开山图》曰: 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晋·郭缘生《述征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劈开其上,以足蹈其下,中分为两,以通河流。”《搜神记》卷十三、《水经注·河水注》亦载,略。

【今译】 巨灵 (一作巨灵胡) 是传说中力大无比的河神。据说原来华山与河对面的首阳山本为一山,黄河至此需要绕行。巨灵用手分开山的上部,用足蹬离山的下部,使之分为两山,让黄河从中间流过,山上面还留有巨灵手、足的印迹。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山川险峻陡峭,似如神力所为; 也用以形容力大无穷。

【典形】 擘两山、擘山力、擘泰华、巨灵斧、巨灵手、灵胡掌、灵掌、巨灵运斧、擘中流、手劈华山石、巨灵运神斧。

【示例】

〔擘两山〕 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擘山力〕 清·黄遵宪《感事》之三:“精卫终偿填海志,巨灵竟有擘山力。”

〔擘泰华〕 宋· 黄庭坚《寄陈适用》:“决事不迟疑,敏手擘泰华。”

〔巨灵斧〕 清· 王摅《剑门》:“岂经巨灵斧劈成,奇气陡削难名状。”

〔巨灵手〕 清·黄景仁《天门山》:“梁山博望二而一,导江忽劈巨灵手。”〔灵胡掌〕 清·钱谦益《石笋矼》:“或如灵胡掌,襞裂地为坟。”

〔灵掌〕 清·黄景仁《由慈光寺至老人峰》:“离属群峰形,巨力擘灵掌。”


猜你喜欢

  • 焚桑蒸龟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霄中(半夜),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臛(

  • 出群野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其父为嵇康,《容止》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 反裘伤皮

    同“反裘负薪”。《晋书.张骏传》:“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反裘伤皮,未足喻之。”连动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晋书·张轨传》:“今详欲因人之饥,以要三倍,~,

  • 楮叶莫辨

    《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象,指用象牙;楮,音chǔ),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韩非用此例原意在说明,不乘天地之资,不随自然之道,单凭个人努力,其结

  • 终南一径

    同“终南捷径”。宋刘克庄《六和实之春日》诗:“终南一径非常捷,自是吾徒问路蹉。”

  • 穿针乞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注:鍮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字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又据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乞巧楼》载称,

  • 一颦一笑

    本作“一嚬一笑”。《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爱:惜。嚬:同“颦”,皱眉。本指或忧或喜不轻易地表露出来。后多作“一颦一笑”,泛指喜怒哀乐的细微表情。并列 指

  • 泛五湖

    源见“范蠡扁舟”。谓退隐江湖。唐李泌《长歌行》:“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 老臊胡

    《五灯会元.龙潭信禅师法嗣》:“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 普贤是担屎汉。”本指多须髯的胡人,后泛称络腮胡须。清梁同书《直语补证》:“老臊胡,俗以多髯连鬓者为络腮胡,其实非也…

  • 机上回文

    同“机中锦字”。清 丘逢甲《兰史招饮酒楼叠前韵》之二:“镜中眉妩怜张敞,机上回文感窦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