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语冰

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是北海若开导河伯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对井蛙不能说海如何的大,因为它拘限于废井没有见过海;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冰是什么东西,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对于心中只有歪曲主张的人,也不能对他讲什么道义,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后因以“夏虫不可语冰”比喻人孤陋寡闻,不通晓时务。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主谓对夏天的虫不可以与之谈冬天的冰。比喻见闻短浅,不达时务的人。语本《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手教也。”△常用于指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夏虫不可语寒 夏虫不可言冰。也作“夏虫疑冰”、“夏虫语冰”。


【典源】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译】 井里的蛙不能与它谈大海的事,因为受了地域的局限; 夏天生长的昆虫不能与它讲冰的形状,因为受了时间的限制,偏陋的人不能与他谈论正道,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见闻短浅,无法理喻。

【典形】 虫疑冰、虫语夏时冰、难与夏虫语、夏虫冰、夏虫疑冰、疑冰之虫、休遣夏虫知、冰有夏虫识、夏虫那知冰。

【示例】

〔虫疑冰〕 宋·王安石《同王濬贤良赋》:“谅能学此真寿类,世论妄以虫疑冰。”

〔虫语夏时冰〕 明·徐渭《次许口北招集之作》:“鸿留泥上雪,虫语夏时冰。”

〔难与夏虫语〕 宋·陆游《道室杂咏》之三:“冰霜难与夏虫语,晦朔岂容朝菌知。”

〔夏虫冰〕 清·唐孙华 《早秋杂兴》:“世上竞趋宵蚋火,人间难语夏虫冰。”

〔夏虫疑冰〕 晋·孙绰 《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疑冰之虫〕 唐·王维《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浅智胜疑冰之虫,微戒愈溺泥之象。”


【词语夏虫不可语冰】  成语:夏虫不可语冰汉语词典:夏虫不可语冰

猜你喜欢

  • 庄叟彭殇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相传上古彭祖,姓钱名铿,寿长八百岁,因尧封之于彭城,人称彭祖。殇子,指夭折的幼儿。而庄子却说殇子为寿,彭祖为夭。后因以“庄叟彭殇”为感叹人生虚幻之典。唐杜

  • 五桂联芳

    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氏族》:“范致君、致明、致虚、致祥、致厚,相继登第,有五桂堂。”《宋史.窦仪传》载:宋窦禹钧之子仪、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尝赠诗美之云:“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旧称进

  • 神燕不须雷

    南朝梁.庾肩吾《岁尽》诗:“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印鬼丸。”(据《艺文类聚》卷三引)南北朝时,民间风俗于岁日在金箔上绘飞燕。又说零陵有石燕,有雷时飞舞空中。后

  • 汤师

    代称诗僧。唐卢纶《酬灵澈上人》诗:“走马城中头雪白,若为将面见汤师。” 参见:○汤休

  • 灌水浮毬

    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宋文彦博,幼与群儿击毬入柱穴中,不能取,以水灌之,毬浮出。”宋文彦博幼时极为聪明,一次与群儿做踢毬游戏,毬掉入柱穴之中,别的孩子都想不出办法,文彦博往穴中灌水,毬浮上水面,遂

  • 封三钱府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庄生间时(乘间,伺隙)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宿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

  • 废寝忘食

    废,停止、放弃。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做事专心致志或心有所思所恋。源于北魏赵黑故事。赵黑,字文静,原名海,是凉州隶户,自称先世为河内温(今河南沁阳)人,五世祖赵术晋末为平远将军、西夷校尉,才迁居

  • 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避世:指避开社会现实。避地:指离开某地方。避色:指避开某人的脸色。避言:指避开某些言论。 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

  • 迎使君车

    源见“竹马交迎”。称誉贤明的地方官吏受到百姓拥戴。明高启《送海昌守李使君》诗:“彼遮使君马,此迎使君车。”

  • 树铃索

    源见“护花铃”。指惜花护花。宋 陈德武《水调歌头.咏惜花春起早》词:“树铃索,高障槛,补篱藩。丁宁莺燕蜂蝶,上下莫争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