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声色俱厉

声色俱厉

色:脸色。厉:严厉。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典出晋明帝司马绍之事迹。晋明帝司马绍少时聪明伶俐,为东宫太子时,有文武才略,礼贤好客,爱好文学,当时有名的大臣王导、温峤、桓彝、阮放等都和太子亲近,在他身边人才济济。大将军王敦早有谋反之心,见其英明,为朝野所推,惧怕将来不好对付,便想诬陷太子不孝而废掉他。于是王敦大会百官,问温峤:“皇太子有何德行可称?”声音、脸色都很严厉,要温峤回答。温峤说:“由礼看来,可称得上孝。”众人都认为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未能得逞。

【出典】:

晋书》卷6《明帝纪》159页:“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例句】:

唐·赵璘《因话录·卷一·宫都》:“……文帝欲以韦宣州温为翰林学士,韦以先父遗命恳辞。上后谓次对官曰:‘韦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韦温?’声色俱厉。” 冰心《斯人独憔悴》:“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都搁下牌,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主谓声色,说话的声音和脸色。厉,严肃,严厉。指说话声音与脸色极为严厉。语出《晋书·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李宽定《浪漫女神》:“安琪听着,心里又气又好笑,又失望,拉下脸来~地给了他几句。”△用于情感憎怒方面。→正言厉色 ↔和颜悦色。也作“声色并厉”。


【词语声色俱厉】  成语:声色俱厉汉语词典:声色俱厉

猜你喜欢

  • 打抽丰

    同“打秋风”。《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恰好有一绍兴人……因武昌太守是他亲戚,特来打抽丰的,倒也作成寻觅了一大注钱财。”《红楼梦》三九回:“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儿来了。”【词语打抽丰】 

  • 党家风味

    参见:扫雪烹茶

  • 靡然顺风

    源见“风行草偃”。谓望风顺从。唐张说《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幅员万里,驯致九译,诏书下日,靡然顺风。”见“靡然向风”。唐·张说《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幅员万

  • 乌鸢食

    参见:天地为棺

  • 河老腾云

    晋.葛洪《神仙传》卷三《河上公》:“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颂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

  • 咬文啮字

    见“咬文嚼字”。清·朱焘《北窗呓语》:“酒场遇不读书人,所行觞政,切不可~,兼以诗词困人。”【词语咬文啮字】  成语:咬文啮字汉语大词典:咬文啮字

  • 挚而有别

    鸠鸟雌雄情意至为深厚,然而又能保持一定的距离。《诗.周南.关雎》汉毛亨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汉代郑玄笺:“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 蠹书虫

    咬书的害虫,转喻读死书的人。韩愈《杂诗》:“古史散左右,读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閒。”閒同“间”。偏正 比喻读死书的人。唐·韩愈《杂诗》:“岂殊~,生死文字间。”△比喻死读书。【词语蠹书虫】

  • 樗散

    《庄子.消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臭椿)。其大本(主干)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抛弃)也。”樗散高大而没有用

  • 并立不悖

    并:一齐。立:存在。悖:抵触、相冲突。同时存在,互不冲突。宋.邓牧《伯牙琴.宝说》:“道德仁义、文章学问,亦未尝一日不与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并立不悖,特显晦不同耳。”见“并行不悖”。宋金·邓牧《伯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