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周王避债台

周王避债台

源见“逃债台”。喻指解除忧愁之妙处。清 丘逢甲《秋怀叠前韵》之七:“愁城欲藉酒杯开,中有周王避债台。”


【典源】 《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分为二周,有逃责(债)之台,被窃鈇之言。”服虔注:“周赧王负责 (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 (shi) 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

【今译】 东周末年,周王室衰微,周赧王名义上虽仍是天子,但被诸侯侵削土地,地位与平人差不多,穷得向百姓借债,无法归还,只好登上高台去躲债,人们将此台称为逃债台。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欠债、躲债等。

【典形】 避债台、债台高筑、债筑台、周赧筑台、周王避债台、筑台逃文债、逃债少高台、台高极天。

【示例】

〔避债台〕 明·汤显祖《以歌代书答赵仲一》:“去官只有耕田手,处世都无避债台。”

〔债台高筑〕 清·黄遵宪《已亥杂诗》之五十二:“海客欢呼土民怨,债台高筑与天平。”

〔债筑台〕 清·黄遵宪《和议成志感》:“失民更为丛驱雀,毕世难偿债筑台。”

〔周赧筑台〕 清·王夫之《广遣兴》之二:“周郝筑台深避债,鲁哀徙宅再忘妻。”

〔周王避债台〕 清·丘逢甲《秋怀叠前韵》之七:“愁城欲藉酒杯开,中有周王避债台。”

〔筑台逃文债〕 清·钱谦益《人日书事》:“筑台未许逃文债,作庙还应祀酒神。”


猜你喜欢

  • 沙堤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绝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子城东街,名曰沙堤。”唐.白居易《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绿槐阴下铺沙堤。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

  • 牛继马后

    唐代房玄龄等《晋书.元帝纪》:“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牛继马,指牛氏之后

  • 多乎哉,不多也

    多:指多能,犹言技艺全面。 原意是说君子人能干各种技艺吗?不会的。语出《论语.子罕》:“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后“多”由“多能”之“多”演变为一般数

  • 鱼祸

    源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谓无端受害。宋洪炎《庚戌岁六月四日至洪城怅然伤怀》诗:“人言城门火,鱼祸自靡遗。”

  • 剑牛

    源见“卖剑买牛”。谓卖剑买牛,弥乱重农。清赵翼《奉命出守镇安归省途次纪恩感遇之作》诗:“剧郡剑牛觇吏绩,传家琴鹤本官箴。”

  •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耳:语助词,而已。一作“尔”。 为了国事,忘记家事;为了公事,忘记私事。 形容一心为国、为公。语出《汉书.贾谊传》:“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明.李贽《焚书.读史.晁错》:“是故

  • 和事天子

    讽刺唐中宗不辨是非,一味和稀泥。《资治通鉴》唐景龙三年载:监察御史崔琬于帝前弹奏宗楚客、纪处讷潜通戎狄,接受货赂,致生边患。楚客愤怒抗争,尽力辩解。唐中宗不仅不加以追究,反而“命琬与楚客结为兄弟,以和

  • 龙伯国人

    源见“龙伯钓鳌”。喻巨人。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是又梁氏所谓犹以千百之僬侥国人,与一二之龙伯国人抗,蔑有济也。”

  • 视民如伤

    《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杜预注:“如伤,恐惊动。”意谓象伤病者那样禁受不起骚扰、惊动。形容爱惜百姓,对民众体恤爱护深切,唯恐对其有所惊扰。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五讲:“

  • 弱翁方大用

    《汉书.魏相传》:“魏相字弱翁。……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