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烛赋诗

刻烛赋诗

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刻烛赋诗,打钵立韵,是比赛迅速成诗的办法。后常以“刻烛成诗”或“刻烛求篇”,比喻诗才敏捷,下笔成章。

清.吴伟业《西泠闺咏》诗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见《梅村家藏藁》五)


见“刻烛为诗”。《南史》卷22:“转黄门侍郎,每预朝宴,~,文不加点,帝深赏叹。”


【典源】《南史·王僧孺传》:“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今译】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有很多文学之士聚集在他的门下,他曾与学士们夜间饮宴,作诗时在蜡烛上刻上记号,作四韵诗刻一寸,以此为时间标准。文士萧文琰说:“烧一寸烛作四韵诗,有什么难的!”于是与别人以敲击铜钵为标准作诗,等铜钵的响声停了诗就作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文思敏捷; 也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典形】 击钵、击钵催、刻烛、刻烛分笺、刻烛赋、刻烛赋诗、叩钵、诗成刻烛、吟烛、雕章刻烛、刻官烛、吟刻烛、分题击钵、分笺刻烛。

【示例】

〔击钵〕 清·唐孙华《钱瞿亭舍人挽诗》:“新诗击钵就,邀我与细论。”

〔击钵催〕 宋·陈师道《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刻烛〕 唐·刘禹锡《会昌春连宴即事》:“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刻烛分笺〕清·顾彩《桃花扇序》:“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之联诗。”

〔刻烛赋诗〕 宋·陆游《冬暖颇有春意追忆成都昔游》:“刻烛赋诗空入梦,倾家酿酒不供愁。”

〔叩钵〕 明 ·高启 《答衍师见赠》:“篇成出叩钵,锋疾惊楚僄。”

〔诗成刻烛〕 清·钱谦益《仲春十日自和合欢诗》之四:“诗成刻烛论佳句,歌罢穿花度好音。”

〔吟烛〕 宋·刘筠《夜宴》:“吟烛唯忧尽,杯筹岂易防。”


【词语刻烛赋诗】   汉语词典:刻烛赋诗

猜你喜欢

  • 千箱之年

    源见“千仓万箱”。指粮食丰收之年。唐欧阳詹《送王式东游序》:“何述万乘之都,千箱之年,有故人而适远,无卮酒以叙别,男儿卮酒之不致,亦何论他日之浮沉哉!”

  • 火牛

    同“火牛阵”。宋苏轼《云龙山观烧得云字》诗:“火牛入燕垒,燧象奔吴军。”【词语火牛】   汉语大词典:火牛

  • 吴坂骐骥

    源见“骥伏盐车”。喻指被糟蹋的才华、被埋没的人才。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吴坂嘶骐骥,岐山集凤皇。”

  • 灌坛

    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太公为灌坛令,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是毁君德。’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

  • 老斫轮

    源见“轮扁斫轮”。称精于其艺、经验丰富的老手。宋黄庭坚《次韵郭明叔长歌》:“诗书自可老斫轮,智略足以解连环。”【词语老斫轮】   汉语大词典:老斫轮

  • 光逸偷眠

    《晋书.光逸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令还,大怒,将加严罚。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

  • 倒屣延宾

    同“倒屣迎宾”。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倒屣延宾,辨王生之雅量。”【典源】 《太平御览》 卷四○七引《后汉书》曰:“肃宗始修占礼,巡狩方岳。崔駰上《四巡颂》,帝叹之。谓侍中窦宪曰:‘知崔骃乎?’

  • 浣纱倾敌国

    源见“西施”。指君主惑于女色,荒废朝政,国败身亡。浣纱,指浣纱女西施。宋刘筠《再赋七言》:“欲选浣纱倾敌国,越王更起近江楼。”

  • 鸠占

    源见“鸠居鹊巢”。谓强占。陈炜谟《狼筅将军》:“你不墨污人家的妻子,人就要鸠占你的老婆。”【词语鸠占】   汉语大词典:鸠占

  • 孤竹采薇

    源见“采薇”。指伯夷、叔齐避世隐居。元贡师泰《学圃吟》:“孤竹采薇终饿死,屈到好芰竟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