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养蒙

养蒙

《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孔颖达疏:“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后因以“养蒙”谓以蒙昧自隐,修养正道。唐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


【词语养蒙】   汉语词典:养蒙

猜你喜欢

  • 散栎

    源见“樗栎”。喻无用之人。明唐顺之《天宁寺尘外楼》诗:“已甘散栎终年计,耻逐冥鸿万里腾。”【词语散栎】   汉语大词典:散栎

  • 颜生穷巷

    同“颜回陋巷”。唐钱起《酬赵给事相寻不遇留赠》诗:“谁忆颜生穷巷里,能劳马迹被春苔。”

  • 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憎:厌恶。 面貌使人厌恶,语言枯燥无味。语出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晚清文学丛钞.颐琐〈黄绣球〉八回》:“黄通理对黄绣球说:‘这真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 同声共气

    源见“同声相应”。比喻志趣相合。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并列 形容志趣相投,关系亲密。清·李渔《怜香伴·狂喜》:“你如今只晓得~的快

  • 隐攘羊

    源见“攘羊”。借指父子相互隐瞒过错。清黄遵宪《五用前韵》:“君臣相顾如骑虎,父子难为隐攘羊。”

  • 歃血为盟

    歃(shà煞)血:古代宣誓结盟之一种仪式,参与订立盟约的人要用手指蘸血,涂在口旁,表示信守,称为“歃血”。此典指毛遂说服楚考烈王,与平原君赵胜等歃血宣誓订立合纵南北联盟抗秦的盟约。后以此典比喻订立盟约

  • 代籍

    《汉书.孝文窦皇后》:“孝文窦皇后,景帝母也,吕太后时以良家子选入宫。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家在清河,愿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籍代伍中。籍奏,

  • 百二险

    同“百二雄”。元袁桷《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诗之二:“古云百二险,夸诞生甲兵。”

  • 磔鼠治狱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张汤者,杜(即后来所称的杜陵,地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官名,多作佐吏之称),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鞭打,或用杖击)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

  • 三人行,必有我师

    比喻谦虚好学,人皆可以为师。这是孔子谈到学习时的一句话。他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出典】:《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