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债台

债台

债台:欠债者无力还债,为躲债躲在高台上,称为债台。《汉书》载:东周末年,周王室逐渐衰微。周赧王(?-前256年,战国时周王名延,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名义上虽是天子,但被诸侯侵削土地,为征讨秦国而借款充征的军费,根本无力偿还。各债主国总来讨债,周赧王无法应付,只得藏避到皇宫内的一座高台上去躲债。人们称之为“逃债台”,又称“债台”。后以此为典,形容债务很多,难以偿还。

【出典】:

汉书》卷14《诸侯王表》391、392页:“自幽、平(周幽王、周平王)之后,日以陵夷(衰颓),……分为二周,有逃责(同“债”)之台。”服虔注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刘德注曰:“洛阳南宫謻台是也。”

【例句】:

明·汤显祖《以歌代书答赵仲一》:“去官只有耕田手,处世都无避债台。” 明末清初·钱谦益《人日书事》:“筑台未许逃文债,作庙还应祀酒神。” 清·王夫之《广遣兴》之2:“周赧筑台深避债,鲁哀徙宅再忘妻。” 清·赵翼《蒋莹溪馆爱妾于扬州过江来》:“冶游喜有藏娇屋,侨寓兼为避债台。” 清·黄遵宪《和议成志感》:“失民更为丛驱雀,毕世难偿债筑台。” 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52:“海客欢呼土民怨,债台高筑与天平。” 清·丘逢甲《秋怀叠前韵》之7:“愁城欲藉酒杯开,中有周王避债台。”


“债”是欠款的意思,但为什么跟 “台”连在一起说呢?

战国时期,周赧 ( nǎn) 王因开支巨大,向贵族、诸侯借了很多钱,后来无力偿还,被债主逼债而逃到了一个台子上躲了起来。后来,这个躲债的楼台被人们称为 “逃债台”。由此,“债台”一语便被用来代称负债。如果欠债甚多,便被说成是 “债台高筑”。事见《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说。“逃责”即“逃债”,责、债古今字。


【词语债台】   汉语词典:债台

猜你喜欢

  • 事豫则立

    凡事若能预先准备计划好,则易成功。《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跲( ㄐㄧㄚˊ jiá 甲):窒碍。【词语事豫则立】  成语:事

  • 直叩青蒲

    源见“伏青蒲”。谓犯颜直谏。元无名氏《谢金吾》四折:“将皇亲厮毁谤,将大将厮亏图。我和你直叩青蒲,拣着那爱处做。”

  • 水心剑

    南朝 梁吴均《续齐谐记.曲水》:“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见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后因以“水心剑”泛指宝剑。唐宋之问《桂州三月三日》诗:“西夏黄

  •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后因以“水落石出”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宋陆游《谢台谏启》:“收真才于水落石出之后,坐销浮伪之风;察定理于舟

  • 驹齿未落

    驹齿:儿童长的乳牙。乳牙还没有脱落,比喻年纪很小。杨情(?-560年),字尊彦,弘农灵宝(今河南灵宝)人。小时就有才名,魏永安初拜为散骑将军。后跟随高欢,官至右丞。北齐天宝初,与太原长公主成亲,升为尚

  • 雷远

    《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传》:“雷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人也。少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交世务。”南朝的居士雷次宗与释慧远的合称,雷次宗是儒士,又是释慧远的弟子。后遂

  • 七子八婿

    《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众多。明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婿,只有一个孩儿,如何去得?”并列 形容子女众多。元·高

  • 反水不收

    同“覆水难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为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见“覆水难收”。【词语反水不收】  成语:反水不收汉语大词典:反水不收

  • 足谷翁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载:唐相国韦宙善经营,积谷如山。咸通初,被任命为广州节度使,“懿宗以番禺珠翠之地,垂贪泉之戒。京兆尹从容奏对曰:‘江陵庄积谷尚有七千堆,固无所贪。’懿皇曰:‘此可谓之足谷翁也。

  • 杞国忧

    同“杞人忧天”。唐刘禹锡《敬宗皇帝挽歌》之二:“欲遂东人幸,宁虞杞国忧?”唐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杞国忧寻悟,临邛渴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