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信誓旦旦

信誓旦旦

旦旦,诚恳貌,信誓旦旦,初为形容誓言诚挚可信,后则一般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虚情假意的伪善面目。古代民歌中一位弃妇在回忆少时欢爱生活时说,我本想和你白头到老,谁知如今成仇人。远望淇水还有岸,近看丘陵还有坡。我们小时多快乐,谈谈笑笑多融合,山盟海誓都记着。没想你说话不算数,叫人实在无奈何。

【出典】:

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例句】: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南史·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曰:‘秦西冀北,实多骏骥,而魏之良马,乃驽不若。将旦旦信誓,有时而爽,駉駉之牧,遂不能嗣?’”


主谓 信誓,表示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诚挚可信。语出《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李劼人《大波》1部:“朝廷上那样乱法,今天才~地颁发一条新令,过一夜,明天就失了效。”△褒义。→指天誓日 海誓山盟 指矢天日 ↔言不由衷 口血未干 自食其言言而无信。也作“旦旦信誓”。


信誓旦旦”表示极为诚挚的誓言。

“信”,诚信; “誓”,誓言。

“旦旦”,重言形容词,是什么意思呢?

《诗·卫风·氓》: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传: “总角,结发也。晏晏,和柔也。信誓旦旦然。”笺: “言其恳恻款诚。”疏: “《传》直云 ‘信誓旦旦然’,不解 ‘旦旦’之义,故 《笺》申之言 ‘旦旦者,言恳恻为信誓,以尽己款诚也’。”由上而知,“旦旦”为诚恳的样态。

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引胡承珙说: “( 旦) 本训憯( cǎn,同惨) 痛,唯伤痛者有至诚迫切之义,故可通为形容诚恳之貌。”此可备一说。

“旦”,《说文·旦部》: “旦,明也。”段注: “《卫风》 ‘信誓旦旦’传曰: ‘信誓旦旦然。’谓明明然也。”宋·朱熹 《诗集传》:“旦旦,明也。”日出地上为 “旦”(,-表示地) ,太阳出来了,故“旦”义为 “明”。 “信誓”既然 “明明”( 无保留、无欺骗) ,所以“信誓旦旦”便是极为诚挚的发誓的样子。也就是说,此语表示的是极其诚恳的誓言。

“旦旦”为诚挚貌,由 “明明”义引申而来。


【词语信誓旦旦】  成语:信誓旦旦汉语词典:信誓旦旦

猜你喜欢

  • 珠照乘

    同“珠乘”。唐罗立言《赋得沽美玉》诗:“宝同珠照乘,价重剑论都。”

  • 玄女授符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正义引《龙鱼河图》载:蚩尤作乱,“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后遂以“

  • 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见〔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 抽丰

    同“打秋风”。明 马佶人《荷花荡》八出:“小生只因会试进京,路过扬州,此间司理,是我座师,政欲抽丰一回,以作进京资斧之计。”《儒林外史》四四回:“哥这番去,若是多抽丰得几十两银子,回来把父亲母亲葬了。

  • 同梦

    《诗.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毛传:“古之夫人配其君子,亦不忘其敬。”郑玄笺:“虫飞薨薨,东方且明之时,我犹乐与子卧而同梦,言亲爱之无已。”后用为夫妻情深之典。柳亚子《席上赋赠蔡贤初将

  • 南箕

    《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郑玄笺:“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今谗人之因寺人之近嫌而成言其罪,犹因箕星之哆而侈大之。”古人观星象而附会人事,认为箕星主口舌,多以比喻谗

  • 釜中泣

    源见“七步成诗”。比喻兄弟或内部不和,互相残害。《隋唐演义》二回:“直教豆相釜中泣,宁论豆萁一体生。”

  • 舜衣裳

    《谯子法训》:“唐虞之衣裳文法,禹稷之沟洫耕稼,人至今被之。”(引自《太平御览》卷八十)晋.皇甫谧《高士传.善卷》:“善卷者,古之贤人也……舜又以天下让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今子

  • 呻毕

    《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后因以“呻毕”谓诵读书籍。宋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之十二:“学业荒呻毕,欢悰隔笑盐。”【词语呻毕】   汉语大词典:呻毕

  • 张巡效忠

    同“张巡嚼齿”。唐元稹《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节度使制》:“睢阳在尔之东,张巡效忠之诚尚在;夷门在尔之境,侯嬴报恩之迹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