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使臣星

使臣星

后汉书.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后因称朝廷使者为“使臣星”。唐王维《送邢桂州》诗:“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典源】 《艺文类聚》卷一引 《李郃传》 曰:“公好天文之术,和帝遣使者观风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郃露坐,问二人曰:‘君发京师,宁知二使何时发?’二人惊问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来向益部。’”《后汉书·方术列传·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向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今译】 后汉李郃,南郑人,精通天文星占之术,在县里任幕门候吏。汉和帝即位,派遣使者去各地视察民风,都是便服单行,分别前往州县。有两位使者前往益州 (今四川一带),走到南郑,往在馆舍里。当时正是夏天,夜里在院中乘凉,李郃问两人:“二位从京师来,知道朝廷派两位使者来吗?”两人惊愕,互相看了看说:“没听说,你怎么知道?”李郃指着天上的星说:“有两个使星向益州分野移动,因此我知道了。”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朝廷使臣; 也用以借指入蜀的人。

【典形】 策马随星、二星、寒星伴使车、两星使、入蜀星、使车星、使臣星、使星、使者星、星车、星使、星是使、星文动九霄、星轺、驿骑如星、万里星随、流星汉使尊、星随使者车、使星鞍、两使车、星使双飞。

【示例】

〔策马随星〕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相风待赋,承露须铭,乘舟相日,策马随星。”

〔二星〕 唐·骆宾王《秋日饯麴录事使西州序》:“五日之趣,未淹兰籍之娱; 二星之辉,行照葱河之境。”

〔寒星伴使车〕 唐·李冶《寄校书七兄》:“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两星使〕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七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入蜀星〕 宋·苏轼《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须烦凌云手,去作入蜀星。”

〔使车星〕 宋·范成大《送赵从善少卿将漕淮东》:“玉笋风标右汉廷,起家聊直使车星。”

〔使臣星〕 唐·王维《送邢桂州》:“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使星〕 宋·崔遵度《属疾》:“使星方屡降,客辖未容投。”

〔使者星〕 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汉宫朝浥仙人露,益部宵占使者星。”

〔星车〕 清·赵执信《赠李生》:“待我乘星车,请子理烟棹。”

〔星使〕 唐·刘长卿《贾侍御自会稽使回》:“江上逢星使,南来自会稽。”

〔星文动九霄〕 宋·杨亿《梁舍人奉使巴中》:“紫垣遣使非常例,应有星文动九霄。”

〔星轺〕 元·萨都拉《和马伯庸》:“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

〔驿骑如星〕 唐·杜牧《闻开江相国宋下世》:“权门阴进夺移才,驿骑如星堕峡来。”


【词语使臣星】   汉语词典:使臣星

猜你喜欢

  • 云英

    源见“蓝桥”。喻指新娘。宋无名氏《鹧鸪天.贺人出赘》词:“君行直到蓝桥处,一见云英便爱卿。”【词语云英】   汉语大词典:云英

  • 奉扬仁风

    《世说新语.言语》“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袁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曰:‘辄当奉

  • 时难得而易失

    良好的时机很难得到,却容易丢失。 劝人不要错过时机。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后汉书.皇甫嵩传》:“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以动,智者

  • 月白风清

    月明风和。亦作“风清月白。”唐代皮日休《润卿鲁望寒夜见访各惜其志遂成一绝》:“风清月白更三点,无放华阳鹤上人。”宋代苏轼《后赤壁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见“风清月皎”。宋·苏轼《后赤壁赋》:“

  • 韫椟而藏

    源见“韫椟待价”。把玉放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东周列国志》五八回:“晋 楚相持,吾王正在用人之际,两位将军,有此神箭,当奏闻吾王,美玉不可韫椟而藏。”偏正 韫,藏;匵,木匣。把玉藏

  • 三分鼎足

    比喻政治力量三方面分立的局势。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 “想三分鼎足已定。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 ●《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曰: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

  • 定远

    参见:班定远【词语定远】   汉语大词典:定远

  • 舌下齐城

    《汉书.蒯通传》:“(韩信)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蒯通,范阳人,为足智多谋之士)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

  • 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宁无厚颜

    刘蕡:唐昌平人。唐文宗时,宦官擅权,刘蕡深表愤恨。太和初举贤良方正,对策时,能直言极谏,考官畏惧宦官,不敢录取。下第:科举时代考试不中叫下第。登科:唐制,科举及第,由吏部复试,获中,叫登科。 旧指考

  • 卢仝七碗茶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先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言饮茶不须七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