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余音:唱完之后遗留下的音响。绕梁:环绕屋梁。形容歌声优美动听,韵味深长。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本《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匮食,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lì),三日不绝”。(之:往。匮:缺乏。鬻歌:卖唱。?:古代指房屋的脊檩。)《老残游记》第二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也简作 ① 【歌声绕梁】。《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洞冥记》:“王母至,与宴,奏春归之乐。(董)谒乃闻王母歌声,而不见其形。歌声绕梁三匝。”


并列 余音,音乐演奏之后遗留下的音响;绕梁,环绕屋梁。歌声的余音环绕屋梁,旋转回荡,久久不消失。语本《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匮食,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老残游记》2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褒义。用于形容歌声美妙动听,耐人寻味,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绕梁三日 余音袅袅 余音缭绕 百啭千回 ↔呕哑嘲哳。也作“余响绕梁,三日不绝”,省作“余妙绕梁”、“余声三日”、“余响绕梁”。


【词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猜你喜欢

  • 齿马之嫌

    《礼记.曲礼上》:“齿路马,有诛。”孔颖达疏:“若论量君马岁数,亦为不敬,亦被责罚。”后用“齿马之嫌”指议论宫廷内部事务的嫌疑。明 沈榜《宛署杂记.奶口》:“执事者以事关内庭,不敢犯齿马之嫌,而所费无

  • 罩碧纱

    同“护碧纱”。唐李洞《和曹监春晴见寄》:“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

  • 黄袍加身

    比喻篡权夺位。黄袍:古代帝王穿的龙袍。赵匡胤(927-976年),世为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成年后应募从军,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积功升殿前都检点,掌握禁军大权。同年六月,

  • 勇退

    同“勇退急流”。宋陆游《七月十一日见落叶》诗:“物理贵见微,勇退差为贤。”【词语勇退】   汉语大词典:勇退

  • 百金双璧

    源见“虞卿双璧”。指重用贤才。唐胡宿《淮南发运赵邢州被召归阙》诗:“正是两宫裁化日,百金双璧拜虞卿。”

  • 坟羊

    《国语.鲁语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使问仲尼曰:‘吾闻穿井得狗,何也?’对曰:‘以丘所闻,坟羊也。木石之怪曰夔、蝄鳷;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坟羊。’”又见《史记.孔子世家》、《淮南子.氾

  • 季子高风

    《春秋左氏传.襄公十四年》:“吴王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

  • 身后名

    《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名翰,吴郡人,仕齐王司马跧为东曹掾,任性自适,无求当世,时人贵其旷达)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

  •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颜师古注:“隃,读曰遥。”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后以百闻不如一见指多闻没有亲见可靠。《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六回:“西太后

  • 江淹笔

    源见“江淹梦笔”。喻出众的文才或文才出众者。唐黄滔《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内人未识江淹笔,竟问当时不早求。”明杨珽《龙膏记.下狱》:“江淹笔可传,邹阳才可攀,叹谁人能解今朝难?”【词语江淹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