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且食蛤蜊

且食蛤蜊

南史.王弘传》附王融:“(王融)诣王僧佑(南齐人,字胤宗,善《老》《庄》,工草隶,官至黄门侍郎),因遇沈昭略(南齐人,字茂隆,使酒仗气,为高帝萧道成所赏识,及高帝即位,迁官侍中),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少年?’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扶桑原本是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其下)入于旸谷(旸谷,又称汤谷,本是日出的地方,这里说入于旸谷概指经过一周的运行,回到始出之处),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王融赌气把自己比为太阳,发出反问,以回敬沈昭略)?’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南齐时,王融去拜访王僧佑,遇到沈昭略。融与沈不相识。沈问少年是谁?王融对沈的不恭敬的问话很是不满,便故意自我张扬了一番。沈昭略听了王融的气话,一时不好作回答,便只得装作未加理会,随便答了一句,把事情敷衍过去。

后因以“且食蛤蜊”用为随便敷衍一下,对事情姑置不问的典故。宋.虞俦《尊白堂集》卷二“雪晴后书怀”诗:“咄咄(见“书空”条)那容如许事,尊(古代酒器)前且食蛤蜊休。”


【典源】《南史·王融传》:“融躁于名利,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今译】 南朝齐王融 (字无长) 急功近利,以为自己门第很高,想在三十岁内做到公卿。开始任司徒法曹,去见王僧祐,遇到沈昭略,二人不相识。沈昭略几次看他,问主人:“这位少年是谁?”王融很不高兴,说:“我像太阳一样,从扶桑出,到汤谷入,照耀天下,谁人不知,而你还这么问?”沈昭略说:“这些事我都不晓得,且吃蛤蜊吧。”

【释义】 后以此典指不予关注,姑置不问。

【典形】 吃蛤蜊、且食蛤蜊、食蛤蜊、食蛤。

【示例】

〔吃蛤蜊〕 宋·汪元量《鹧鸪天》:“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且食蛤蜊〕 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我不知许事,我且食蛤蜊。”

〔食蛤蜊〕 宋·黄庭坚 《戏赠世弼》:“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


【词语且食蛤蜊】  成语:且食蛤蜊汉语词典:且食蛤蜊

猜你喜欢

  • 圣人无常师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师说》(卷一二):“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宏、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安陵谁辨削砺功

    《史记.袁盎列传》:“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先生曰:“梁王闻其义(阻拦立梁王为太子之议)出于袁盎诸大

  • 猿臂将军

    《汉书.李广传》:“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虽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后以“猿臂将军”称李广。宋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宋 陈人杰《沁园春.天问》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源见“卞庄子刺虎”。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较重的损害。《英烈传》二九回:“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陛下但默观动静。”【词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成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汉语大词典:两虎相

  • 折寒胶

    源见“折胶”。指用兵沙场。北齐樊逊《祸福报应对》:“三折寒胶,再游金马。”

  • 狗盗鸡鸣

    指孟尝君遇到危难,被门客能为“狗盗”、“鸡鸣”的人救出之故事。后以此典比喻宽量待人,必得好报;又比喻不管地位多么低下之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会有用场,办成事。孟尝君,即田文,战国时齐国宗室,袭承父亲田婴

  • 范叔寒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魏使须贾出使秦国,“范睢闻之,为微行,蔽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

  • 桥玄车过

    源见“斗酒只鸡”。谓祭悼亡友。清毛奇龄《舟过渔林关望沈功宗墓》诗:“深怜子敬琴亡后,恐负桥玄车过时。”

  • 河清德颂

    同“河清颂”。明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时清莫报君恩重,惟有一封书上劝东封,更撰个《河清德颂》。”【词语河清德颂】  成语:河清德颂汉语大词典:河清德颂

  • 濯足

    源见“沧浪濯缨”。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词语濯足】   汉语大词典: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