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指人到三十岁正是立业之年,应当有所建树。孔子在谈到自己一生成长过程时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下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业有所成就;四十岁时能知道事物的道理而不感到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事情所以然的道理而穷道达变;六十岁时见闻广博,遇事可立辨曲直善恶;七十岁时能按自己心愿而又不超越法度。后人把人的三十岁叫做“而立”之年。

【出典】: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偏正 而,才。三十岁才开始成熟,能自立于社会。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多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陆继宗《三十而立》:“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金,真可谓~。”△用于描述青年的成熟阶段。


解释本指人在三十岁左右知晓礼仪,做事有分寸。后用来表示人在三十岁前后应当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学生的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从《学而》到《尧曰》共二十篇。

在第二篇《为政》中,孔子有一段话,大致叙述了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教导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每个阶段的收获。他说:“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例句

他们都是在二十几岁作出贡献,三十开外就荣获诺贝尔奖,真可谓三十而立。


【词语三十而立】  成语:三十而立汉语词典:三十而立

猜你喜欢

  • 季布千金诺

    源见“一诺千金”。泛指信实可贵的诺言。唐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诗:“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 芥羽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 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孔颖达疏引郑司农曰:“介,甲也,为鸡着甲。”又《史记.鲁周公世家》作“季氏芥鸡羽”。裴骃集解引服虔曰:“捣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郈氏鸡

  • 蛇豕

    同“封豕长蛇”。《晋书.乐志上》:“蛇豕放命,皇斯平之。”唐李咸用《题陈正字林亭》诗:“家林蛇豕方群起,宫沼龟龙未有期。”【词语蛇豕】   汉语大词典:蛇豕

  • 号弓

    源见“乘龙出鼎湖”。指帝王崩殂。唐权德舆《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词》之二:“晏车悲卤簿,《广乐》遏《箫韶》,最怆号弓处,龙髯上紫霄。”明张煌言《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变》诗之一:“燕山春老泣啼鹃,屈指号弓

  • 桑榆景

    同“桑榆之景”。清李渔《意中缘.悟诈》:“我把桑榆景,倚靠他,谁知有夫就不认家。”【词语桑榆景】   汉语大词典:桑榆景

  • 安款段

    源见“跕鸢”。谓安于低位平常生活。清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自言安款段,何意辱干呫!”

  • 凭几

    《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后以“凭几”指皇帝临终付托。宋苏轼《答许状元启》:“先皇帝未明求衣,久已格于至治;洮盥凭几,尚不忘于选贤。”《明史.穆宗孝定李太后传》:“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

  • 版舆

    同“板舆”。清钱谦益《佟母陈氏墓志铭》:“中丞受新命,以兵宪治嘉兴,淑人版舆就养。”【词语版舆】   汉语大词典:版舆

  • 纶巾羽扇

    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多用以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唐 吕岩《雨中花》词:“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清 顾炎武《复周制府书》:“雅歌投壶,祭颍阳之取人皆用经术;纶巾羽扇,诸葛公之为将足见风

  • 舌在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持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