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不知

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即智襄子)帅师伐郑,次(军队次宿)于桐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郑驷弘请救于齐……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称荀文子,此时正在齐国)告成子(即陈成子,名恒)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可尽歼齐军)。’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攻击,打击)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敌情)。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谋虑)之,而后入焉(入,指入言于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认为,谋划一件事情,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考虑到始、中、终三变,然后才能提出建议,付诸实行。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就不能无知妄说,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

后以“一问三不知”用为俗语,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或戏曲中,有时“三不知”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一问 “三不知”,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这也不知、那也不知。意思虽然不错,但于原意不确。为什么不说一问 “七不知”或 “八不知”呢? 为什么单单说 “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荀文子的话说: “君子之谋也,始、衷 ( 中) 、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原来,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朝廷上下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中间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能进行呢?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

因此,“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了解,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

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三不知”,则是有时、偶尔等义,这就属于方言、俗语的问题了。


【词语三不知】  成语:三不知汉语词典:三不知

猜你喜欢

  • 秦川织锦机

    源见“织锦回文”。指苏蕙织锦之机。明徐渭《赋得清秋落叶》:“镜中不久繁桃李,愁杀秦川织锦机。”

  • 山吏部

    源见“山公启事”。借称善于甄拔人才之官。唐高適《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词语山吏部】   汉语大词典:山吏部

  • 陶五柳

    源见“陶潜柳”。指陶潜。亦借指隐士。黄濬《十二月二十五日作》诗:“吾非戴九灵,亦非陶五柳。编诗署徂年,以此答我后。”

  • 田横客

    源见“田横岛”。田横的部属。泛指尽忠效死以报知遇之恩的义士。《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陆超之,吴人,以清静雅为子懋所知。子懋既败,于琳之劝其逃亡。答曰:‘人皆有死,此不足惧。吾若逃亡,非唯孤晋安之眷

  • 征藏史

    《庄子.天道》:“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成玄英疏:“〔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后因以“征藏史”特指老聃。章炳麟《原道上》:“孔父受业于征藏史,韩非传其书

  • 弹琴

    源见“鸣琴化治”。喻指地方官治理政事。明高启《送吴县令迁松陵》诗:“山县弹琴罢,江城露冕初。”

  • 商山紫芝客

    同“商山四皓”。唐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商山紫芝客,应不向秋悲。”

  • 万马齐喑

    宋.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暗。父老纵观,以为未始见也。”相传宋时,西域进贡中有一奇马,生长很雄伟,体高大,

  • 山公启

    同“山公启事”。唐张九龄《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词》之二:“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词语山公启】   汉语大词典:山公启

  • 种璧

    同“种玉”。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恨生平种璧在蓝田后,那里去怀珠向汉浦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