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

三不知原指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局这三个过程。现用一问三不知,泛指无论怎么问,对方一概不知,含贬意。公元前468年,晋国荀瑶率师伐郑。晋大夫荀寅认为:“君子谋划事情,要把这一件事情的开始、中间经过和最后的结局都考虑周到才能采取行动。现在我们对进攻郑国的这三个方面都一概不知,却贸然采取军事行动,不是很难取胜吗?”

【出典】: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例句】:

明·姚福《清溪暇笔》:“俗语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其他 ①对所问一无所知。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高和《越轨诉讼》:“黑头在警车上就已经想定了,给他来个~,啥也不承认,先拖过去再说,最重要的是汪伯伦的交代材料不能落到这帮人手里。”②对事情采取不过问的冷漠态度。草明《乘风破浪》17:“易大嫂真是精神爽快,过去~的,现下,她忽然把许多事情都揽到自己门下了。”△贬义。多用于一无所知方面。


【词语一问三不知】  成语:一问三不知汉语词典:一问三不知

猜你喜欢

  • 假鼋鼍

    《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师,至于九江,比鼋鼍为梁。”(据《艺文类聚》卷九引)据传说周穆王东征楚国,大军至九江,曾用鼋鼍为桥梁渡江。后遂用为咏桥梁之典。唐.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

  • 风牛

    源见“风马牛不相及”。因雌雄相诱而走失的牛。亦喻毫不相干的事物。南朝 陈徐陵《与杨仆射书》:“方今越裳藐藐,驯雉北飞;肃眘茫茫,风牛南偃。”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倘论践土食毛之谊,于北朝原等风牛。

  • 惨绿少年

    唐.张固《幽闲鼓吹》:“孟阳初为户部侍郎,夫人忧惕,谓曰:‘以尔人材而在丞郎之覈,吾惧祸之必至也。’户部解喻再三。乃曰:‘不然试会尔同列吾观之。’因遍招深熟者。客至,夫人垂帘视之。既罢会,喜曰:‘皆尔

  •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家中财富众多的人,不靠堂檐边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垂:近。意思是说坐在屋檐下,会有屋瓦掉下打破头的危险。又作“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见《史

  • 树李

    同“树桃李”。唐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诗:“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 赤电绕枢

    《太平御览》卷七九“皇王部四”引《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注:少典,上古诸侯国号),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注:炎帝号神农氏,其母曰任姒,为有?氏之女。黄帝母曰附宝,也为有?氏

  • 楚山玉

    同“楚璞”。唐孟郊《答姚怤见寄》诗:“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 食蛤梨

    《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至于蒙穀之上,见一士人迎风而舞。士人“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卢与之语,谓自己“穷观于六合之外”,表示愿与士人为友。士人不屑

  • 若丧考妣

    ①象死了父母一样悲伤。汉扬雄《元后诔》: “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 ②形容十分恼怒。鲁迅《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 “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

  • 骄贫

    同“骄人贫贱”。清李渔《立春日》诗:“白发渐增休讳老,乌纱难媚且骄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