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箭下聊城

一箭下聊城

聊(liào辽)城:今山东聊城县西北。此典指齐国高士鲁仲连箭射一封信进聊城,分析利害,使燕将读后自杀。齐将田单方能收复聊城。后以此典比喻谋略高妙,以智克敌;也比喻不图名爵,隐居避世。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国军队围困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鲁仲连曾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军队占领的聊城时,鲁仲连写信用箭射入聊域,劝说燕将撤守。战国时,燕国将军率兵攻占聊城。聊城人向燕国王说那个燕国将军的坏话,燕国将军怕被杀害,就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去。齐国将军田单攻打聊城,打了一年多,士兵伤亡很大,聊城还是攻不下来。齐国高士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送给燕国将军,燕国将军看到鲁仲连的信,哭泣了三天,犹豫不能自作抉择。要是回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害怕被杀;要是降齐国,自己曾杀死、虏掠过许多齐国人,担心投降后受侮辱。无可奈何地长声叹息说:“与其让人杀我,不如我自杀。”于是就自杀。当时聊城大乱,田单进兵血洗聊城。回来向齐王谈起鲁仲连箭射信劝燕将之功劳,准备封鲁仲连爵位。但鲁仲连却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事奉人,宁肯贫贱反可以轻视流俗放任自己而自由自在啊。”此典又作“箭下聊城”、“聊城解纷”、“鲁连箭”、“一箭书”、“鲁连书”、“仲连逃海上”、“飞书鲁连”、“下燕城”、“鲁连归海上”、“聊城一封书”、“一笴”、“鲁连乘舟”、“海见鲁连心”、“一矢”、“射书才”、“下聊城”、“射聊城”。

【出典】:

史记》卷83《鲁仲连邹阳列传》2465、2469页:“燕(yān烟,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分封之诸侯国,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建都蓟〔jì计,今北京市西南〕,战国七雄之一)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齐国宗室,曾用“火牛阵”破燕军,收复齐失地七十多城,封安平君)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绑扎)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xì系,隔阂),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qū屈,通“屈”)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例句】: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赵失东渔,胡亡南牧,箭下聊城,泥封函谷。” 庾信《周柱国尔绵永神道碑》:“孝有三德,忠惟一君,马陵释患,聊城解纷。” 唐·李白《送屈突司马》:“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唐·钱起《岁初归旧山》:“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 唐·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唐·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唐·白居易《答箭镞》:“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唐·杨巨源《赠张将军》:“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 宋·陈师道《送杜侍御陕西转运》:“汉虏相当庸可尽,聊城正用一封书。” 陈师道《送鄜州关司法》:“平世功名须少壮,看君一箭下聊城。” 宋·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丈夫未死难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元·马致远《行香子》:“爱煞当年,鲁连乘舟。那个如今,陶潜种柳。” 明·杜浚《焦山》:“江分神禹迹,海见鲁连心。” 明·夏完淳《细林夜哭》:“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清·顾炎武《哭归高士》之四:“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 清·杨潮观《鲁仲连单鞭蹈海》:“俺展不出聊城下射书才,枉说我纷能解,难能排。” 清·文廷式《翠楼吟·岁暮江湖》:“一苛,能下聊城;算不如呵手,试拈梅朵。” 清·王摅《甲申五月朔孙秀才祭长思二陵》:“师潜援雎水,箭直射聊城。”


【典源】《史记·鲁仲连列传》:“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 (wei) 燕将。书曰:‘……。’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 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今译】 战国时燕国将领率兵攻下齐国聊城,聊城人派人去燕国散布流言,燕将害怕回国被诛,因而死守聊城,不敢归国。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死伤很多也攻不下来。齐国高士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给燕将。信上向燕将说明利害。燕将读完鲁仲连信,哭了三日,犹豫而决定不下来。想回燕,因已有谗言,怕被杀; 想降齐,所杀齐士兵又甚多,恐怕投降后被辱。长叹道:“与其人杀我,不如自杀。”于是自尽。聊城大乱,田单攻下聊城。胜后想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逃避隐居海上,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节于人,不如贫贱而自由自在。”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谋略高妙,以智克敌; 也用以指不图名爵,隐居避世。

【典形】 飞书鲁连、海见鲁连心、箭下聊城、聊城解纷、聊城矢、聊城一封书、鲁连乘舟、鲁连归海上、鲁连箭、鲁连书、射聊城、射书才、下聊城、下燕城、一笴、一箭书、一箭下聊城、一矢、仲连逃海上、聊城飞一箭、燕将书、箭镞无书、聊城笴、聊城功、破聊城、鲁连归、沧海难追。

【示例】

〔飞书鲁连〕 唐·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海见鲁连心〕 明·杜濬《焦山》:“江分神禹迹,海见鲁连心。”

〔箭下聊城〕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赵失东渔,胡亡南牧,箭下聊城,泥封函谷。”

〔聊城解纷〕 北周、庾信《周柱国尔绵永神道碑》:“孝有三德,忠惟一君,马陵释患,聊城解纷。”

〔聊城矢〕 明·夏完淳《细林夜哭》:“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聊城一封书〕 宋·陈师道《送杜侍御陕西转运》:“汉虏相当庸可尽,聊城正用一封书。”

〔鲁连乘舟〕 元·马致远《行香子》:“爱煞当年,鲁连乘舟。那个如今,陶潜种柳。”

〔鲁连归海上〕 唐·杨巨源《赠张将军》:“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

〔鲁连箭〕 唐·李白《送屈突司马》:“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鲁连书〕 唐·钱起 《岁初归旧山》:“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

〔射聊城〕 清·王摅《甲申五月朔孙秀才祭长思二陵》:“师潜援睢水,箭直射聊城。”

〔射书才〕 清·杨潮观《鲁仲连单鞭蹈海》:“俺展不出聊城下射书才,枉说我纷能解,难能排。”

〔下聊城〕 清·文廷式《翠楼吟·岁暮江湖》:“一笴,能下聊城; 算不如呵手,试拈梅朵。”

〔下燕城〕 唐·白居易《答箭镞》:“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一笴〕 宋·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丈夫未死难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一箭书〕 唐·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一箭下聊城〕 宋·陈师道《送鄜州关司法》:“平世功名须少壮,看君一箭下聊城。”

〔一矢〕 清·顾炎武《哭归高士》之四:“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

〔仲连逃海上〕 唐·刘长卿《送卢侍御赵河北》:“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猜你喜欢

  • 顾荣挥扇

    《晋书.顾荣传》:“属广陵相陈敏反……明年,周?与荣及甘卓、纪瞻谋起兵攻敏。荣废桥敛舟于南岸,敏率万余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晋书.陈敏传》作“荣以白羽扇麾之,敏众溃散”。后因以“顾荣

  • 覆鼎

    源见“折鼎覆?”。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宋苏舜钦《了语不了语》诗之一:“公?欲成忽覆鼎,银瓶汲绝还沉井。”亦指误事失职的权臣。宋刘子翚《汴京纪事》诗:“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词语覆鼎】

  • 生死相依

    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永不分离;或彼此生死与共,互相依存。形容感情或友谊极其深厚。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

  • 握锥

    同“悬梁刺股”。《颜氏家训.勉学》:“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亦为勤笃。”

  • 猫鼠同处

    见“猫鼠同眠”。【词语猫鼠同处】  成语:猫鼠同处汉语大词典:猫鼠同处

  • 倒履迎

    同“倒屣迎宾”。清吴伟业《送纪伯紫往太原》诗:“酒肆传呼醉,球场倒履迎。”

  • 哭庭

    同“哭秦庭”。唐韦应物《睢阳感怀》诗:“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明张煌言《上鲁国主启》:“虽乖哭庭之义,尚图扫境之功。”【词语哭庭】   汉语大词典:哭庭

  • 明若观火

    《书.盘庚上》:“予若观火。”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后以“明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十分清楚明白。唐陆贽《奉天前所答奏未施行状》:“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见“洞若观火”。唐

  • 叱咤风云

    叱咤( ㄔˋ ㄓㄚˋ chì zhà 斥乍):怒斥;吆喝。《后汉书.皇甫嵩传》:“叱咤可以兴雷电。”又唐代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之大。述宾 叱

  • 畏龙

    源见“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某种事物,实际害怕这种事物。南朝 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又爱贤之情,与时而笃,冀同市骏,庶匪畏龙。”【词语畏龙】   汉语大词典: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