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

貉(hé合):一种外形如狐狸的野兽。比喻同类,并无差别。杨恽(?一前54年)字子幼,西汉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司马迁的外孙,汉昭帝丞相杨敞之子。汉宣帝时,任左曹,因告发霍氏谋反,任中郎将,封平通侯。杨恽在朝廷里得罪了许多官员,尤其是和太仆戴长乐结怨很深,最后因此而失败。戴长乐向汉宣帝上书告发杨恽,说他常常借古讽今,诽谤当朝。其中说:“杨恽听到匈奴单于被人杀死的消息后,就说道:‘无才缺德的君王,拒绝采纳大臣筹划的良计,最后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秦朝就任用奸佞之臣,杀害忠臣良士,最后导致灭亡;如能任用良臣,秦朝也会国运长远,可以延续到今天的。古代和现在的政治,就像一座山丘里的貉子,都是一样的。’杨恽就是这样狂妄地引用亡秦的史实去影射诽谤当朝政治,丧失了做臣子应有的礼节。”汉宣帝不忍心对杨恽、戴长乐严加惩罚,下诏把二人革职去爵,贬为平民。后以“一丘之貉”为典,比喻都是一路货色的坏人,亦简称为“丘貉。”

【出典】:

汉书》卷66《杨恽传》2889、2891、2893页:“(杨恽)字子幼,以忠任为郎,补常侍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为平通侯,迁中郎将。……由是多怨于朝廷,与太仆戴长乐相失,卒以是败。”“上书告恽罪:‘……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恽妄引亡国以诽谤当世,无人臣礼。’”“上不忍加诛,有诏皆免恽、长乐为庶人。”

【例句】:

宋·苏轼《辩才老师退居龙井》:“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宋·苏轼《过岭》之2:“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宋·孙觌《西徐上梁文》:“貉共一丘,岂恨虚舟之触?” 清·王士祯《碧云寺》:“狐貉同一丘,无事劳沾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黑心符出,芦花变生,古与今一丘之貉,良可哀也。” 清·严复《救亡决论》:“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 清·丘逢甲《秋怀》之3:“人物真成一丘貉,文章更噪六朝蝉。” 清·梁启超《新史学》:“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


偏正 比喻彼此相同,无所差别。语出《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 ’。”※貉,不读作gé或luò。△贬义。多用于比较方面。→狐群狗党 一路货色


【典源】《汉书·杨恽传》:“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 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今译】 汉代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杀,说:“无才德的君王,不能采纳大臣的良计,致使身死。像秦朝任用奸佞之臣,杀害忠良,因此灭亡; 如果能信用良臣,可以延续至今。古与今如同一个山丘的貉子。”

【释义】 后以此典指彼此相同,没什么区别。

【典形】 貉共一丘、貉一丘、狐貉同一丘、同一丘、一丘、一丘貉。

【示例】

〔貉共一丘〕 宋·孙觌《西徐上梁文》:“貉共一丘,岂恨虚舟之触?”

〔貉一丘〕 宋·苏轼《过岭》之二:“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狐貉同一丘〕 清·王士禛《碧云寺》:“狐貉同一丘,无事劳沾巾。”

〔同一丘〕 宋·苏轼《辩才老师退居龙井》:“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一丘〕 宋·陈师道《和鲜于大受崇先观》:“万事自纠纷,高怀元一丘。”

〔一丘貉〕 清·丘逢甲 《秋怀之三》:“人物真成一丘貉,文章更噪六朝蝉。”


【词语一丘之貉】  成语:一丘之貉汉语词典:一丘之貉

猜你喜欢

  • 胯下走

    同“胯下行”。清吴嘉纪《送友》诗:“分明胯下走,相视惟踟蹰。”

  • 羲和湎淫

    《史记.夏本纪》:“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孔安国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太康之后,沉湎于酒,废天时,乱甲乙也。’”古代传说,羲氏、和氏是掌管四时的官员

  • 诛错为名

    《汉书.晁错传》:汉文帝时,“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使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汉景帝时,晁错为御史大夫,曾建议

  • 桓山羽

    同“桓山鸟”。唐骆宾王《丹阳刺史挽词》之二:“恻怆桓山羽,留连《棣华》篇。”

  • 鲲鹏水击三千里

    源见“鲲鹏展翅”。形容气魄宏大,志向高远。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 斫鼻斤

    源见“郢匠挥斤”。指高超的技艺。宋孙觌《蜀妇新寡从何纯中读左氏戏呈纯中》诗:“朱弦久零落,鸾胶续其断……一挥斫鼻斤,便举齐眉案。”

  • 怒潮白马

    源见“伍胥潮”。谓痛悼伍胥。清王士禛《西江月.吴中怀古本意》词:“怒潮白马哭英雄,穿胁犹持文种。”

  • 冲锋陷阵

    亦作“冲坚陷阵”。陷:深入,攻破。向敌人冲锋,深入敌人阵地,形容打仗非常勇敢。崔暹(xiān,?-559年),字季伦,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很受高欢的信任,任命他为御史中丞,监督百官。崔暹为人正直

  • 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

    颂:同“诵”。 吟诵他的诗,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 意谓研究别人作品,必须了解作者为人,才能收到知人论世的效果。语出《论语.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 采葵

    《古诗源.古诗》:“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后因以“采葵”喻不耻与贫贱者为友。南朝 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既深伐木之声,更问采葵之咏。”唐骆宾王《初秋于窦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