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舞组词

舞相关字典

舞[wǔ]字的成语

  • 清歌雅舞[qīng gē yǎ wǔ]
      歌声清新悦耳,舞姿轻盈优美。
  • 舞衫歌扇[wǔ shān gē shàn]
      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 孤鸾舞镜[gū luán wǔ jìng]
      孤鸾:无偶的雄鸾。失偶的雄鸾对镜悲鸣。比喻失偶的人触物伤情,形影相吊。
  • 百兽率舞[bǎi shòu shuài wǔ]
      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 缓歌缦舞[huǎn gē màn wǔ]
      柔美的歌声和舞姿。
  • 抃风舞润[biàn fēng wǔ rùn]
      抃:鼓掌;润:雨水。如燕在风中飞翔,象商羊在雨中起舞。原指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后比喻意气相合。
  • 舞文饰智[wǔ wén shì zhì]
      指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 舞文弄墨[wǔ wén nòng mò]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 歌楼舞馆[gē lóu wǔ guǎn]
      指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 醉舞狂歌[zuì wǔ kuáng gē]
      形容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
  • 鸡鸣起舞[jī míng qǐ wǔ]
      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
  • 翩翩起舞[piān piān qǐ wǔ]
      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 舞燕歌莺[wǔ yàn gē yīng]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 鸡鹜翔舞[jī wù xiáng wǔ]
      鹜:鸭子。鸡鸭狂飞乱舞。比喻平庸无为的人得势后,乐不可支。
  • 舞笔弄文[wǔ bǐ nòng wén]
      指舞文弄墨。
  • 商羊鼓舞[shāng yáng gǔ wǔ]
      商羊:传说鸟名。商羊飞舞定有大雨。比喻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
  • 前歌后舞[qián gē hòu wǔ]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 鸟兽率舞[niǎo shòu shuài wǔ]
      率:一起。飞鸟走兽一齐婆娑起舞。形容政治清明,鸟兽也受到感化。
  • 鹊笑鸠舞[què xiào jiū wǔ]
      喜鹊欢叫,斑鸠飞舞。旧时用作喜庆的祝辞。
  • 析律舞文[xī lǜ wǔ wén]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 恒舞酣歌[héng wǔ hān gē]
      恒舞:长时间地舞蹈;酣歌:沉湎于歌乐。长时间地舞蹈,尽情地欢歌。形容生活奢靡,不务正业。
  • 舞棍弄棒[wǔ gùn nòng bàng]
      挥舞着棍棒,高压统治。
  • 妖歌曼舞[yāo gē màn wǔ]
      曼:柔和。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 欢呼鼓舞[huān hū gǔ wǔ]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 欢欣鼓舞[huān xīn gǔ wǔ]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心情高兴而精神振奋在欢欣鼓舞之余,感到未来更加任重道远
  • 飞龙舞凤[fēi lóng wǔ fèng]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 龙飞凤舞[lóng fēi fèng wǔ]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 翩跹而舞[piān xiān ér wǔ]
      翩跹:轻扬飘逸的样子。常用以形容轻快旋转的舞姿。
  • 扎手舞脚[zhā shǒu wǔ jiǎo]
      形容手脚不停地张开活动,不沉稳的样子。
  • 蜂舞并起[fēng wǔ bìng qǐ]
      蜂舞:杂乱纷繁。象蜂起舞一样兴起。形容纷纷地一起都来了。
  • 徇私舞弊[xùn sī wǔ bì]
      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 舞枪弄棒[wǔ qiāng nòng bàng]
      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 项庄舞剑[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鸾飞凤舞[luán fēi fèng wǔ]
      形容祥瑞和平的环境。
  • 眉飞色舞[méi fēi sè wǔ]
      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形容非常高兴或得意 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 山鸡舞镜[shān jī wǔ jìng]
      山鸡对镜起舞。 比喻自我欣赏。
  • 撞钟舞女[zhuàng zhōng wǔ nǚ]
      谓纵情声色,恣意行乐。
  • 吹弹歌舞[chuī tán gē wǔ]
      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 沂水舞雩[yí shuǐ wǔ yú]
      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 村歌社舞[cūn gē shè wǔ]
      指民间歌舞。
  • 舞文巧法[wǔ wén qiǎo fǎ]
      故意玩弄文字,巧于利用法令,以达到邪恶的目的。
  • 燕歌赵舞[yān gē zhào wǔ]
      ①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辞美妙。
  • 花飞蝶舞[huā fēi dié wǔ]
      鲜花和蝴蝶随风起舞、飘飞。比喻年轻女子的走路姿势柔美轻盈。
  • 载歌载舞[zài gē zài wǔ]
      载:动词词头,无实义。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 朝歌夜舞[zhāo gē yè wǔ]
      朝:早晨;歌:唱歌;舞:跳舞。早晨唱歌,夜晚跳舞。形容沉迷于歌舞欢乐之中。
  • 酣歌恒舞[hān gē héng wǔ]
      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 《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后以“酣歌恒舞”形容经常沉缅于酒宴歌舞之中
  • 群魔乱舞[qún mó luàn wǔ]
      成群的魔鬼乱跳乱蹦。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比喻许多坏人猖狂活动
  • 选歌试舞[xuǎn gē shì wǔ]
      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同“选色征歌”。
  • 婆娑起舞[pó suō qǐ wǔ]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 轻歌妙舞[qīng gē miào wǔ]
      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 舞榭歌台[wǔ xiè gē tái]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指歌舞场所。
  • 歌舞升平[gē wǔ shēng píng]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形容太平盛世,既歌且舞以为庆祝颂扬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孽海花》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 元. 陆文圭《词源》跋
  • 式歌式舞[shì gē shì wǔ]
      式:语助词,无实义。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 手舞足蹈[shǒu wǔ zú dǎo]
      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手臂和双足皆在挥舞跳动的样子。形容情绪高涨到极点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得手舞足蹈起来。——《红楼梦》
  • 莺歌燕舞[yīng gē yàn wǔ]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黄莺歌唱,燕子飞舞,形容春光明媚喜人或比喻大好形势 大地春回,莺歌燕舞
  •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 不舞之鹤[bù wǔ zhī hè]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 羊鹤不舞[yáng hè bù wǔ]
      比喻虽然训练有素,但临场表现失常。
  • 红飞翠舞[hóng fēi cuì wǔ]
      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
  • 珠歌翠舞[zhū gē cuì wǔ]
      指声色美妙的歌舞。
  • 伯歌季舞[bó gē jì wǔ]
      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
  • 闻鸡起舞[wén jī qǐ wǔ]
      闻:听到。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 舞鸾歌凤[wǔ luán gē fèng]
      鸾凤在歌舞。比喻男女间情深意切。
  • 涂歌巷舞[tú gē xiàng wǔ]
      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同“涂歌里抃”。
  • 凤舞龙盘[fèng wǔ lóng pán]
      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同“凤舞龙蟠”。
  • 歌舞太平[gē wǔ tài píng]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
  • 舞文枉法[wǔ wén wǎng fǎ]
      故意玩弄文字,巧于利用法令,以达到邪恶的目的。
  • 札手舞脚[zhá shǒu wǔ jiǎo]
      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形容手舞足蹈、毛毛草草的姿态好一个配猴儿日的,札手舞脚的,恰便似个活螃蟹。——明.无名氏《双林坐化》
  • 歌扇舞衫[gē shàn wǔ shān]
      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 长袖善舞[cháng xiù shàn wǔ]
      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穿着长袖子的衣服才好翩翩起舞。比喻有所凭借,事情就容易成功。也用以形容有权有钱有手腕的人什么都好办 长袖善舞,多资善贾。——《韩非子.五蠹》
  • 鼓舞人心[gǔ wǔ rén xīn]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 喜跃抃舞[xǐ yuè biàn wǔ]
      抃:鼓掌。喜欢得跳跃、鼓掌、起舞。形容极度欢乐而手舞足蹈的情状。
  • 舞态生风[wǔ tài shēng fēng]
      跳舞的姿态像风吹那样飘逸。比喻舞姿轻盈。
  • 楚舞吴歌[chǔ wǔ wú gē]
      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
  • 笔歌墨舞[bǐ gē mò wǔ]
      指文笔奇妙精采。
  • 舞词弄札[wǔ cí nòng zhá]
      犹言舞文弄墨。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 凤仪兽舞[fèng yí shòu wǔ]
      表示圣贤教化的功效极大,能使神异的鸟兽奋然起舞。
  • 张牙舞爪[zhāng yá wǔ zhǎo]
      张:张开;舞:挥舞。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张开牙齿,挥舞爪子。形容气势凶恶猖狂的丑相
  • 马舞之灾[mǎ wǔ zhī zāi]
      比喻火灾。

舞[wǔ]字在结尾的词语

  • 鸾舞[luán wǔ]
      鸾鸟起舞。比喻和乐。
  • 懽忻鼓舞[huān xīn gǔ wǔ]
      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宋 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方其困急时,簞瓢之馈,愈於千金,是故莫不懽忻鼓舞之至。”懽忻,一本作“欢欣”。亦作“懽忭鼓舞”。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八:“其后圣躬康復,车驾一出,都人懽忭鼓舞,所在相庆。”
  • 御舞[yù wǔ]
      茶名。
  • 謌舞[gē wǔ]
      唱歌跳舞。
  • 帗舞[fú wǔ]
      周代舞名。用于祭祀社稷。因舞者执帗,故名。
  • 龠舞[yuè wǔ]
      谓文舞。吹籥而舞,舞时依照籥声为节拍。《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毛 传:“秉籥而舞,与笙鼓相应。”《公羊传·宣公八年》:“万者何?干舞也。籥者何?籥舞也。”何休 注:“籥,所吹以节舞也,吹籥而舞文乐之长。”
  • 狝猴舞[xiǎn hóu wǔ]
      古舞蹈名。
  • 劲舞[jìng wǔ]
      节奏强烈有力的现代舞蹈。
  • 步舞[bù wǔ]
      谓踏步起舞。
  • 街舞[jiē wǔ]
      一种源于美国街头的舞蹈。20世纪80年代从欧美传入中国。舞蹈动作由走、跑、跳及头、颈、肩、四肢的屈伸和旋转等连贯而成。分为健身街舞和流行街舞两大类。
  • 慢舞[màn wǔ]
      节奏舒缓﹑轻盈的舞蹈。
  • 时舞[shí wǔ]
      大舞。
  • 高丽舞[gāo lí wǔ]
      舞名。
  • 武德舞[wǔ dé wǔ]
      雅舞名。多用于宗庙祭礼。
  • 狐步舞[hú bù wǔ]
      交际舞的一种。起源于美国黑人的民间舞蹈。
  • 鞞舞[pí wǔ]
      古舞名。舞人执鞞鼓于前(或两旁)导舞,故称。未详所起,汉已用于宴享,隋犹存,但已不执鞞。舞时有歌,三国时歌词已散失。
  • 字舞[zì wǔ]
      运用队形变化,组成各种字样的舞蹈。
  • 回鸾舞[huí luán wǔ]
      古舞曲名。
  • 钥舞[yuè wǔ]
      谓文舞。吹钥而舞﹐舞时依照钥声为节拍。
  • 傩舞[nuó wǔ]
      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中国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 鼚鼓轩舞[chāng gǔ xuān wǔ]
      谓击鼓跳舞。泛指游乐。
  • 艳舞[yàn wǔ]
      妖艳的舞蹈。
  • 掀舞[xiān wǔ]
      飞舞;翻腾。
  • 中宵舞[zhōng xiāo wǔ]
      中夜起舞。
  • 旋舞[xuán wǔ]
      飞舞;旋转舞动。 旋转舞动彩蝶在花丛中旋舞
  • 鼙舞[pí wǔ]
      舞乐名。
  • 罗舞[luó wǔ]
      回旋舞蹈。
  • 花棍舞[huā gùn wǔ]
      见〖霸王鞭〗。
  • 鸣舞[míng wǔ]
      鸣叫飞舞。形容欢腾。
  • 大观舞[dà guān wǔ]
      南朝梁文舞名。
  • 狮子舞[shī zi wǔ]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行地区很广。一般由两人合作舞大狮,一人舞小狮,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狮子翻滚、跳跃等,技巧性很强。历史悠久,汉代已流行。 流行很广的一种民间舞蹈,通常由两人扮成狮子的样子,另一人持绣球,逗引狮子舞蹈
  • 鞞扇舞[pí shàn wǔ]
      即《鞞舞》。
  • 云舞[yún wǔ]
      1.亦作“云儛”。 2.翩翩而舞。 3.指轻盈的舞蹈。
  • 蜂舞[fēng wǔ]
      1.亦作“蠭舞”。 2.群蜂飞舞。比喻纷然并起。 3.蜜蜂用来表达蜜源距离﹑方向和鼓动其他蜜蜂采集的一种舞蹈信号。有表达蜜源距离较远的摆尾舞和蜜源距离较近的圆舞两种。亦泛指蜜蜂飞绕盘旋。
  • 笑歌戏舞[xiào gē xì wǔ]
      谓嬉笑歌舞。
  • 杯槃舞[bēi pán wǔ]
      见“杯柈舞”。
  • 刘琨舞[liú kūn wǔ]
      《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同寝,祖中夜闻荒鸡鸣,蹴醒刘琨,起而舞剑。后以“刘琨舞”喻志士奋发之情。
  • 皇舞[huáng wǔ]
      周代所制定的六种小舞之一。舞者为少年﹐衣帽都饰以羽毛﹐手持五彩羽﹐色如凤凰﹐用于求雨或祭四方。
  • 万舞[wàn wǔ]
      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 骨尘舞[gǔ chén wǔ]
      见“骨鹿舞”。
  • 忻舞[xīn wǔ]
      犹言欢欣鼓舞。
  • 独舞[dú wǔ]
      单人表演的舞蹈。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是舞剧或集体舞中的一个部分。也叫单人舞。
  • 软舞[ruǎn wǔ]
      唐代舞蹈的一种,舞姿轻盈柔婉。
  • 集体舞[jí tǐ wǔ]
      ①多人共同表演的舞蹈,常用乐器伴奏。也叫群舞。②形式比较自由、动作比较简单的群众娱乐性的舞蹈。
  • 三舞[sān wǔ]
      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
  • 沐猴舞[mù hóu wǔ]
      谓作沐猴状的舞蹈。
  • 跳脚舞[tiào jiǎo wǔ]
      彝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地区。舞者一般为双数,拉手成圈,左右移动。主要是脚部动作。动作激烈,情绪奔放。也叫打跳﹑对脚舞。
  • 乐舞[yuè wǔ]
      有音乐伴奏的舞蹈。 有音乐伴奏的舞蹈
  • 挥舞[huī wǔ]
      举起手臂(连同拿着的东西)摇摆:孩子们挥舞着鲜花欢呼。 举起手臂摇晃挥舞帽子和手帕他的军刀来回挥舞,闪闪发光
  • 挼舞[ruó wǔ]
      双手交叉摆动。
  • 干戚舞[gàn qī wǔ]
      古代乐舞的一种。操干戚的武舞。
  • 天魔舞[tiān mó wǔ]
      元代宫廷乐舞。用于赞佛﹑宴享等。以宫女十六人﹐头垂辫发﹐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扮成菩萨形象而舞﹐谓之天魔舞。参阅《元史.顺帝纪六》。
  • 健舞[jiàn wǔ]
      唐代教坊乐舞的一类。舞姿刚劲,音乐多用繁弦急管,与软舞相对而言。
  • 白纻舞[bái zhù wǔ]
      盛行于晋﹑南朝各代的江南民间舞蹈。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舞者穿轻纱般的白色长袖舞衣﹐故称。
  • 掌上舞[zhǎng shàng wǔ]
      1.亦作“掌上儛”。 2.相传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见《白孔六帖》卷六一。后指体态轻盈的舞蹈。
  • 飞舞[fēi wǔ]
      像跳舞似地在空中飞:雪花飞舞ㄧ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 旄舞[máo wǔ]
      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执旄牛尾以指挥。
  • 鼓舞[gǔ wǔ]
      ①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鼓舞人心丨鼓舞士气。②兴奋;振作:令人鼓舞丨欢欣鼓舞。 鼓动;激发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小米的回忆》
  • 蚌舞[bàng wǔ]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时﹐一人身背用竹﹑布做成的大蚌壳﹐扮成蚌﹐一人扮成渔夫﹐表现渔翁捉蚌;或再加一人扮成鹬﹐三人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又称蚌壳灯。 俗称蚌灯,秧歌队中常见的舞蹈节目,一般由两个人配合表演,男的扮渔翁,女的身背由竹篾扎成的大蚌壳,扮蚌壳精,表演渔翁捉蚌的故事
  • 回舞[huí wǔ]
      1.亦作“回儛”。 2.盘旋飞舞。
  • 扁担舞[biǎn dàn wǔ]
      壮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广西一带。舞者多为双数,四人至二十人不等,演时舞者围在长凳或木槽旁,各持扁担的一头,有节奏地敲击着长凳或木槽,使其发出响亮的声音,并边歌边舞。主要表现生产劳动过程及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
  • 色舞[sè wǔ]
      神色飞扬。形容喜悦或得意的神情。
  • 公莫舞[gōng mò wǔ]
      古舞名。即后世之巾舞。
  • 飘舞[piāo wǔ]
      随风舞动。 在风中舞动花絮随风飘舞
  • 伴舞[bàn wǔ]
      ①陪伴人跳舞:邀她去舞会上伴舞。②从旁跳舞,配合演唱。
  • 双人舞[shuāng rén wǔ]
      由两个人表演的舞蹈。可以是舞剧或集体舞中的一个部分。
  • 九功舞[jiǔ gōng wǔ]
      唐代舞蹈名。
  • 屡舞[lǚ wǔ]
      1.接连多次歌舞。亦谓歌舞无度。 2.常常舞动。
  • 僛舞[qī wǔ]
      醉舞。
  • 野舞[yě wǔ]
      指民间学舞的人。
  • 回波舞[huí bō wǔ]
      舞曲名。
  • 冰舞[bīng wǔ]
      见“冰上舞蹈”。
  • 蜂游蝶舞[fēng yóu dié wǔ]
      同“蜂狂蝶乱”。
  • 鼠舞[shǔ wǔ]
      指群鼠衔尾舞动。古人视为逆臣叛君作乱的征兆。语出《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昭帝元凤元年九月,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王往视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时燕剌王旦谋反将死之象也。其月﹐发觉伏辜。”
  • 现代舞[xiàn dài wǔ]
      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派。创始人为美国女舞蹈家邓肯。其特征是摆脱古典芭蕾的程式,以自然的舞蹈动作,自由地表现思想和情感。
  • 醉舞[zuì wǔ]
      犹狂舞。
  • 蝶舞[dié wǔ]
      比喻荡子之流嫖妓。
  • 按舞[àn wǔ]
      按乐起舞。
  • 呼舞[hū wǔ]
      欢呼起舞。极言欢乐。
  • 鹤舞[hè wǔ]
      1.亦作“鹤儛”。 2.《韩非子.十过》:“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后即以“鹤舞”形容优美的舞姿。 3.比喻大雪飞舞。
  • 手鼓舞[shǒu gǔ wǔ]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为女子独舞,用手鼓伴奏,舞者能随鼓点的变化舞出不同的姿态。表情丰富细腻,动作柔软灵活。主要表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欢快情绪。
  • 柘枝舞[zhè zhī wǔ]
      唐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石国(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
  • 翘舞[qiào wǔ]
      即《云翘》舞。用于郊祀的一种乐舞。
  • 徧舞[biàn wǔ]
      1.亦作“徧儛”。 2.指上古六代的所有舞乐。舞,同“儛”。
  • 笙舞[shēng wǔ]
      古骠国乐曲名。
  • 杂舞[zá wǔ]
      古代用于宴会的舞曲。
  • 四时舞[sì shí wǔ]
      汉祭宗庙时所用的乐舞之一。
  • 摇滚舞[yáo gǔn wǔ]
      美国舞厅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合着摇滚乐而跳的自由舞,具有较大的即兴创作成分。 美国舞厅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合着摇滚乐而跳的自由舞,具有较大的即兴创作成分
  • 筷子舞[kuài zi wǔ]
      蒙古族民间舞蹈之一。多流行于伊克昭盟地区。舞蹈时手持筷束﹐按节拍交替击打身体各部位﹐动作健壮﹐节奏快速。
  • 拜舞[bài wǔ]
      跪拜与舞蹈。古代朝拜的礼节。
  • 闻鸡舞[wén jī wǔ]
      见“闻鸡起舞”。
  • 愉舞[yú wǔ]
      欢乐地舞蹈。
  • 獮猴舞[xiǎn hóu wǔ]
      古舞蹈名。《礼记·乐记》“獶杂子女”唐 孔颖达 疏:“獶杂,谓獮猴也。言舞戏之时状如獮猴,间杂男子妇人,言似獮猴,男女无别也……《汉书》:‘擅长卿 为獮猴舞,是状如獮猴。’”
  • 嘉禾舞[jiā hé wǔ]
      加伏特舞的别称。 加伏特舞的别称
  • 杯盘舞[bēi pán wǔ]
      见“杯柈舞”。
  • 杯柈舞[bēi pán wǔ]
      1.亦作“杯盘舞”。 2.晋代舞名。
  • 金刚舞[jīn gāng wǔ]
      舞名。
  • 掌中舞[zhǎng zhōng wǔ]
      指体态轻盈的舞蹈。
  • 巴渝舞[bā yú wǔ]
      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周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魏晋后王粲﹑傅玄等人人有拟作。自汉至唐,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魏更名“昭武舞”,晋更名“宣武舞”,梁恢复原称。隋文帝曾以非正典罢之。唐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陆龟蒙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
  • 七德舞[qī dé wǔ]
      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 燕舞[yàn wǔ]
      1.燕子飞舞。 2.筵席中的舞蹈。
  • 率舞[shuài wǔ]
      1.相率而舞。 2.表示庆贺升平。
  • 文舞[wén wǔ]
      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用于郊庙祭祀。
  • 拂舞[fú wǔ]
      三国时江东地区以拂子为舞具的一种歌舞。
  • 翔舞[xiáng wǔ]
      1.亦作“翔儛”。 2.飞舞。
  • 蹲舞[dūn wǔ]
      古代中亚民族的一种舞蹈动作。

舞[wǔ]字在开头的词语

  • 舞凤[wǔ fèng]
      1.旧传国家太平,君王仁慈,则凤凰来仪。因以“舞凤”为文教昌明之典。 2.中书省有凤凰池之誉,因以“舞凤”为中书省任职者的美称。 3.三国庞统号凤雏,曾为耒阳令。因以“舞凤”为称美县尹之典。
  • 舞艺[wǔ yì]
      指舞蹈者专业技术及艺术水准的高低优劣。如:她的舞艺娴熟、精湛、炉火纯清。
  • 舞末[wǔ mò]
      宋代舞曲的一种终结形式。
  • 舞台摄影[wǔ tái shè yǐng]
      以舞台演出的戏剧、舞蹈、曲艺、音乐和杂技等为表现对象的摄影。通过摄影艺术再现舞台表演内容以及演员的表演艺术。
  • 舞谱[wǔ pǔ]
      对舞蹈作的书面记录。 对舞蹈作的书面记录
  • 舞步[wǔ bù]
      跳舞的步子:~轻盈。
  • 舞动[wǔ dòng]
      挥舞;摇动。
  • 舞姿[wǔ zī]
      指舞蹈者舞动时的姿态。如:舞姿优美、大方。
  • 舞商[wǔ shāng]
      舞蹈着的商羊。指下雨的预兆。
  • 舞雩[wǔ yú]
      1.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2.指舞雩台。 3.《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指乐道遂志,不求仕进。
  • 舞头[wǔ tóu]
      领舞者。与“舞末”相对。
  • 舞曲[wǔ qǔ]
      用于舞蹈时伴舞的音乐。也包括根据舞蹈的节奏写成的、但并不用于伴舞的各类器乐曲和声乐曲。舞曲最鲜明的特点是节奏,不同的舞蹈具有各自独特的节奏型。较著名的舞曲类型有小步舞曲、圆舞曲、探戈舞曲等。
  • 舞悦[wǔ yuè]
      欢欣雀跃。
  • 舞迷[wǔ mí]
      指对跳舞或观赏舞蹈沉醉入迷的人。 指对跳舞或观赏舞蹈沉醉入迷的人
  • 舞跃[wǔ yuè]
      拜舞欢跃。
  • 舞手[wǔ shǒu]
      耍弄手段。
  • 舞弊[wǔ bì]
      做违法乱纪的事,使用欺骗的手段。 做违法乱纪的事,使用欺骗的手段舞弊风盛行于官场
  • 舞咏[wǔ yǒng]
      舞蹈歌咏。
  • 舞蹈[wǔ dǎo]
      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 舞草[wǔ cǎo]
      即虞美人草。
  • 舞抃[wǔ biàn]
      1.亦作“舞忭”。 2.飞舞跳跃。 3.喜极而拍手跳跃。
  • 舞台[wǔ tái]
      剧场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指观众席前面的演出场所。古代露天剧场的舞台主台大都前伸于观众席之中,或低于观众席(如古希腊扇形剧场的舞台),或高于观众席(如中国的庙台),供观众从三面看戏。室内剧场的舞台通常正对观众席,有镜框舞台、伸出型舞台、中心舞台等。
  • 舞台美术[wǔ tái měi shù]
      戏剧等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装、服装、道具等造型艺术手段。其任务为塑造角色外部形象,创造剧中环境,渲染舞台气氛。
  • 舞榭[wǔ xiè]
      供歌舞用的楼屋:舞榭歌台。
  • 舞智[wǔ zhì]
      1.亦作“舞知”。 2.玩弄智巧;弄小聪明。
  • 舞池[wǔ chí]
      跳舞的处所,多在舞厅中心,略低于周围的座位,形如池,故称。 舞厅中供跳交际舞用的地方,比休息的地方略低
  • 舞缀[wǔ zhuì]
      《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郑玄注:“民劳则德薄,酇相去远,舞人少也;民逸则德盛,酇相去近,舞人多也。”缀,犹酇,指舞人的站位。后以“舞缀”指舞乐。
  • 舞厅[wǔ tīng]
      1.戏台的别称。 2.跳舞用的大厅。为营业性娱乐场所。
  • 舞旋[wǔ xuán]
      1.古代一种回旋的舞蹈。 2.耍弄;折腾。
  • 舞舞爪爪[wǔ wǔ zhǎo zhǎo]
      手舞足蹈的样子。
  • 舞马[wǔ mǎ]
      令马按节拍舞蹈。亦指马之能舞者。南朝宋孝武帝大明间,河南献舞马,谢庄有《舞马赋》﹑《舞马歌》。见《宋书.谢庄传》。
  • 舞天[wǔ tiān]
      古代东方部族祭天之舞。
  • 舞操[wǔ cāo]
      伴舞的琴曲。
  • 舞知[wǔ zhī]
      见“舞智”。
  • 舞鸡[wǔ jī]
      1.斗鸡之戏。 2.指闻鸡起舞。用晋祖逖﹑刘琨事。谓志士及时奋发。
  • 舞弄[wǔ nòng]
      1.嘲弄;玩弄。 2.摆弄。 3.挥动。 4.舞文弄法。
  • 舞法[wǔ fǎ]
      谓歪曲法律条文以营私作弊。
  • 舞钟馗[wǔ zhōng kuí]
      1.谓扮作锺馗舞蹈。参见“舞判”。 2.一种装有机关的木制捕鼠器。
  • 舞妓[wǔ jì]
      以歌舞娱人的妓女。
  • 舞勺[wǔ sháo]
      谓古代儿童学文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
  • 舞筵[wǔ yán]
      舞蹈时铺地用的席子或地毯。
  • 舞轮[wǔ lún]
      古代一种杂技。用车轮等在手中抛弄。
  • 舞靴[wǔ xuē]
      1.亦作“舞鞾”。 2.舞蹈者所穿之靴。
  • 舞台艺术[wǔ tái yì shù]
      戏剧技巧;有效地掌握戏剧上的方法或技巧的艺术或实践(如在编剧,表演或导演方面)。 戏剧技巧;有效地掌握戏剧上的方法或技巧的艺术或实践(如在编剧,表演或导演方面)
  • 舞场[wǔ chǎng]
      专供人跳交际舞的营业性场所。 专供人跳交际舞的营业性场所
  • 舞象[wǔ xiàng]
      1.学象舞。象舞,武舞。古代成童所学。《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孔颖达疏:“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后以指成童之年。 2.会舞蹈的象。
  • 舞兽[wǔ shòu]
      《书.舜典》:“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谓百兽随乐起舞。后用于歌颂君王圣明。

舞[wǔ]字在中间的词语

  • 歌舞戏[gē wǔ xì]
      把乐曲﹑歌舞和叙事结合在一起﹐表演一个故事的戏剧。又称歌舞剧。
  • 冰上舞蹈[bīng shàng wǔ dǎo]
      花样滑冰项目之一。由一对男女配合在冰上做各种步法、姿态和舞蹈动作的表演。分规定舞、定型舞和自由舞三项。
  • 乐舞生[yuè wǔ shēng]
      明清举行郊社之祭及祀孔典礼中的乐生和舞生的合称。明制初皆选道童充任,后舞生改用军民俊秀子弟。清制于儒童﹑生员中挑选。
  • 佾舞生[yì wǔ shēng]
      清代朝廷及文庙举行庆祀活动时充任乐舞的童生,文的执羽箭,武的执干戚,合乐作舞。又叫“乐舞生”,简称“佾生”。
  • 圆舞曲[yuán wǔ qǔ]
      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民间舞蹈,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用一和弦,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 主要为音乐会演出用的3/4拍的器乐、交响乐或声乐的乐曲
  • 鼓舞曲[gǔ wǔ qǔ]
      乐曲名。
  • 软舞曲[ruǎn wǔ qǔ]
      唐代一种舞蹈的乐曲。
  • 鼓舞伎[gǔ wǔ jì]
      舞乐名。
  • 古典舞蹈[gǔ diǎn wǔ dǎo]
      具有典范意义和古雅风格的传统舞蹈。大多在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具有整套的规范性技艺和严谨的程式。世界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中国的古典舞蹈大多保存在戏曲艺术中。
  • 倒舞伎[dǎo wǔ jì]
      表演倒立杂技的艺人。
  • 歌舞伎[gē wǔ jì]
      日本戏剧的一种,表演时演员不歌唱,只有动作和说白,另由伴奏音乐的人配合演员的动作在后面歌唱。
  • 查手舞脚[zhā shǒu wǔ jiǎo]
      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查,扎煞,张开。
  • 歌舞剧[gē wǔ jù]
      兼有歌唱、音乐和舞蹈的戏剧。 用歌舞的形式表演出来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