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火组词

火相关字典

火[huǒ]字在开头的词语

  • 火炕[huǒ kàng]
      设有烟道,可以烧火取暖的炕。 房间内可以烧火取暖的炕
  • 火刀[huǒ dāo]
      〈方〉火镰。
  • 火食[huǒ shí]
      1.谓吃熟食。
      2.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
      3.举火煮饭。
      4.伙食,日常饭食。
  • 火队[huǒ duì]
      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
  • 火齐[huǒ jì]
      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同剂。
  • 火绒[huǒ róng]
      用火镰和火石取火时引火的东西,用艾草等蘸硝做成。
  • 火符[huǒ fú]
      即火牌。
  • 火枪[huǒ qiāng]
      装火药和铁砂的旧式枪,现多用于打猎。 一种旧式枪支,以火药、铁砂为弹药
  • 火纸捻儿[huǒ zhǐ niǎn ér]
      点火用的细长纸卷。也称火煤子。相声《怯跟班》:“﹝ 三儿 ﹞把烟袋嘴递到 曾九 口里,这头燃了火纸捻儿给点烟。”
  • 火序[huǒ xù]
      夏季。古以五行与四季相配,夏为火,故称。
  • 火厤[huǒ lì]
      见“火历”。
  • 火羊[huǒ yáng]
      古代以干支配五行、五色及十二生肖以纪年,丁为火,未属羊,“火羊”指丁未年。逢这一年多生变乱,因以“火羊”指国家发生灾祸。元 张宪《金柜书》诗:“太平天子著龙衣,定策元勋不敢非;艺祖 有灵君莫急,朱牌金字火羊飞。”参阅 宋 柴望《丙丁龟鉴》。
  • 火炭子[huǒ tàn zǐ]
      果名。
  • 火漆[huǒ qī]
      用松脂和石蜡加颜料制成的物质,稍加热就熔化,并有黏性,用来封瓶口、信件等。也叫封蜡。 以松脂和石蜡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粘贴剂
  • 火林[huǒ lín]
      烈火焚烧的树林。
  • 火杴[huǒ xiān]
      中草药豨莶的别名。
  • 火里火发[huǒ lǐ huǒ fā]
      方言。形容焦急。
  • 火齐珠[huǒ jì zhū]
      1.宝珠的一种。 一说,似珠的石。
  • 火源[huǒ yuán]
      指燃烧并能引起火灾的东西。 燃烧起火的源头;火种
  • 火戏儿[huǒ xì ér]
      一种玩火的杂技。
  • 火人[huǒ rén]
      以火烧人。指烧杀敌军。
  • 火炉[huǒ lú]
      (火炉儿)炉子。也叫火炉子。
  • 火子[huǒ zǐ]
      古代军队中低级军官的一种名称。
  • 火齐镜[huǒ jì jìng]
      传说中的一种宝镜名。
  • 火布[huǒ bù]
      指火浣布。
  • 火棍[huǒ gùn]
      一个十分重的大头棍(木制的或金属的),形状像一个大的酒瓶或十钉球,通常每只手拿一个摆动它,用以锻炼双臂的肌肉。 一个十分重的大头棍(木制的或金属的),形状像一个大的酒瓶或十钉球,通常每只手拿一个摆动它,用以锻炼双臂的肌肉
  • 火旛[huǒ fān]
      红色的旌旗。
  • 火宪[huǒ xiàn]
      防火的法令。
  • 火山砾[huǒ shān lì]
      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块和岩浆小滴冷凝而成的一种火山喷发物。其大小大于黄豆而小于鸡蛋,小于火山弹。经胶结后形成火山角砾岩,分布在火山口附近。
  • 火烛[huǒ zhú]
      泛指可以引起火灾的东西:小心火烛。
  • 火畜[huǒ chù]
      指羊、马等牲畜。
  • 火耕[huǒ gēng]
      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烧去草木,就地种植作物。
  • 火鼓[huǒ gǔ]
      火炬和战鼓。
  • 火儿[huǒ ér]
      1.火媒。 2.指子弹。 3.指怒气。
  • 火势[huǒ shì]
      火燃烧的情势:火势已得到控制。
  • 火烟[huǒ yān]
      亦作“火煙”。1.火焰和烟气。2.指炊烟。
  • 火膏[huǒ gāo]
      《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膏起火,还自消。”后以“火膏”喻自相攻伐者。
  • 火烧[huǒ shao]
      表面没有芝麻的烧饼。 表面没有芝麻的烧饼
  • 火落[huǒ luò]
      1.大火星为夏季南天之标识,因以“火落”谓炎暑消失,初秋来临。 2.方言。生火煮饭的地方。
  • 火眼[huǒ yǎn]
      中医指急性结膜炎。
  • 火色[huǒ sè]
      〈方〉火候:看火色ㄧ拿稳了火色。
  • 火头[huǒ tóu]
      ①(火头儿)火焰:油灯的火头儿太小。②(火头儿)火候①:火头儿不到,饼就烙不好。③火主。④(火头儿)怒气:你先把火头压一压,别着急。
  • 火备[huǒ bèi]
      防火设施。
  • 火柴[huǒ chái]
      用细小的木条蘸上磷或硫的化合物制成的取火的东西。现在常用的是安全火柴。 在一端粘附上易燃混合物的一小根细木棍或其他相当结实的易燃材料,粘附上的易燃混合物经摩擦会发火并因此点燃
  • 火寸[huǒ cùn]
      引火用的蘸有硫磺的木片。犹今之火柴。
  • 火床[huǒ chuáng]
      佛教语。指地狱中的一种刑具。 原始人在上面烧火的火烧硬地面(如在古代岩洞或营地中)
  • 火味[huǒ wèi]
      指苦味。
  • 火抓[huǒ zhuā]
      古代火攻用的一种武器。
  • 火玉[huǒ yù]
      传说能发热的一种红色宝玉。
  • 火性子[huǒ xìng zi]
      性情急躁、易怒或情绪激越的人。 性情急躁、易怒或情绪激越的人
  • 火化[huǒ huà]
      火葬。
  • 火聚[huǒ jù]
      1.原为佛教语。指火聚地狱(烈火聚集的地狱)。 2.泛指聚集的猛火。 3.古指军队的集体管理。
  • 火签[huǒ qiān]
      旧时官署紧急拘传人犯的一种签牌。
  • 火锯[huǒ jù]
      用一块锯或摩擦另一块的木头(竹或藤棍)取火的工具。
  • 火煤子[huǒ méi zǐ]
      即火纸捻儿﹑火纸筒。
  • 火稻[huǒ dào]
      即旱稻。
  • 火离[huǒ lí]
      1.指鸾鸟。
  • 火传[huǒ chuán]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王先谦集解:“形虽往而神常存,养生之究竟,薪有穷火无尽。”此喻养生者随变任化与物俱迁,形体虽有生灭,而精神如火种绵延不绝。后因以“火传”指品质﹑道理或事业代代流传。
  • 火絶[huǒ jué]
      1.火烟断绝。谓无后嗣。
  • 火夫[huǒ fū]
      ①旧时指机器间或锅炉房中烧锅炉的工人。②旧时指军队、机关、学校的厨房中挑水、煮饭的人。也作伙夫。
  • 火不思[huǒ bù sī]
      突厥语qobuz的音译。一种弦乐器。约宋元时传入内地。形似琵琶,但颈细,槽有棱角,与琵琶又有不同。
  • 火筒[huǒ tǒng]
      吹火用具。
  • 火罐儿[huǒ guànr]
      拔罐子使用的小罐儿。
  • 火名[huǒ míng]
      1.以火为名号。 2.五行中火行的名号。
  • 火道[huǒ dào]
      起火时焚烧的方向。
  • 火脚[huǒ jiǎo]
      残余的火种。
  • 火犁[huǒ lí]
      〈方〉农业上用的拖拉机。 〈方〉∶农用犁田拖拉机
  • 火钩[huǒ gōu]
      古代兵器名。
  • 火伤[huǒ shāng]
      因接触火焰的高温而造成的烧伤。
  • 火突[huǒ tū]
      烟囱。
  • 火圈[huǒ quān]
      地球炽热的中心部分。 地球炽热的中心部分
  • 火速[huǒ sù]
      用最快的速度(做紧急的事):火速行动 ㄧ任务紧急,必须火速完成。
  • 火官[huǒ guān]
      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
  • 火天[huǒ tiān]
      夏天。五行火主夏,故称。
  • 火山孝子[huǒ shān xiào zǐ]
      ’火山’跟’孝子’两个字词合起来而成的名词,指经常流连烟花场所捧风月女子及销金的人。
  • 火枣[huǒ zǎo]
      传说中的仙果,食之能羽化飞行。
  • 火纸煤[huǒ zhǐ méi]
      即火纸捻儿。
  • 火叉[huǒ chā]
      1.拨火或添炭用的铁叉。 2.古代火攻的一种兵器。
  • 火夹[huǒ jiā]
      见“火筴”。
  • 火维[huǒ wéi]
      南方属火,因以“火维”指南方。亦特指五岳中的南岳 衡山。
  • 火纸[huǒ zhǐ]
      1.涂着硝的纸,容易燃烧,多用作火煤。
  • 火轮车[huǒ lún chē]
      火车的旧称。
  • 火帝[huǒ dì]
      1.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赤帝,掌南方,司火,司夏。 2.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炎帝。
  • 火针[huǒ zhēn]
      一种针刺疗法,将特制的针的针尖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的皮下组织,并立即拔出。也叫燔(fán)针、淬针或烧针。
  • 火坑[huǒ kēng]
      比喻极端悲惨的生活环境:跳出火坑。 比喻极为悲惨痛苦的生活境地
  • 火燎[huǒ liǎo]
      灯烛;火炬。
  • 火孽[huǒ niè]
      古代指情况怪异﹑原因不明的火灾。
  • 火旗[huǒ qí]
      1.亦作“火旂”。红旗,朱旗。2.喻指炎热的云层。
  • 火舫[huǒ fǎng]
      用作火攻的船只。
  • 火烫[huǒ tàng]
      ①非常热;滚烫:他正在发烧,脸上火烫。②用烧热的火剪烫发。
  • 火场[huǒ chǎng]
      失火的现场。 发生火灾的地方;失火现场
  • 火采[huǒ cǎi]
      红光。
  • 火行[huǒ xíng]
      犹火德。谓于五行中属火,故称。
  • 火后[huǒ hòu]
      1.指寒食节禁火之后。 2.火烧之后。
  • 火斾[huǒ pèi]
      见“火旆”。
  • 火烈[huǒ liè]
      1.持火把者的行列。烈,通“列”。 2.火势猛烈。 3.比喻威势猛烈。 4.起火焚烧。 5.指物被火焚烧而爆裂。 6.喻严明。 火势猛烈,泛指炽烈、热烈火烈的太阳笑得更加火烈
  • 火实[huǒ shí]
      色红似火的果实。
  • 火地岛[huǒ dì dǎo]
      南美洲最南端的群岛,隔麦哲伦海峡与大陆相望。主岛呈三角形,北部为冰河地形,以湖泊、冰碛为主,西、南部及群岛为安第斯山的延伸,群峰海拔在2100米以上,并有高山冰川。全群岛面积为73746平方公里,2/3属智利,1/3属阿根廷。南美洲最南端的群岛,隔麦哲伦海峡与大陆相望。主岛呈三角形,北部为冰河地形,以湖泊、冰碛为主,西、南部及群岛为安第斯山的延伸,群峰海拔在2100米以上,并有高山冰川。全群岛面积为73746平方公里, 2 / 3 属智利, 1 / 3 属阿根廷
  • 火库[huǒ kù]
      焚烧敌方兵库。
  • 火铃[huǒ líng]
      1.道士所用的法器。
  • 火筷子[huǒ kuài zi]
      夹炉中煤炭或通火的用具,用铁制成,形状像两根筷子,一端由铁链子连起来。 有的地区叫火箸。
  • 火地[huǒ dì]
      犹火田。
  • 火性[huǒ xìng]
      急躁的、容易发怒的脾气。也说火性子。
  • 火棉胶[huǒ mián jiāo]
      在化学溶剂中的硝酸纤维溶液,用一种天然胶或合成胶增塑的树脂与之相结合,通过溶剂蒸发而干燥后制成的材料。 在化学溶剂中的硝酸纤维溶液,用一种天然胶或合成胶增塑的树脂与之相结合,通过溶剂蒸发而干燥后制成的材料
  • 火遁[huǒ dùn]
      方士所称的遁形术之一,从火中隐形遁去。
  • 火网[huǒ wǎng]
      形容弹道纵横交织的密集火力。通常是将各种火器依其性能及敌情、地形作适当配置,进行有组织的多方向射击而形成的。
  • 火花塞[huǒ huā sāi]
      内燃机上的点火装置,形状像塞子,装在汽缸盖上,通过高压电时能产生火花,使汽缸里的燃料爆发。有的地区叫电嘴。
  • 火历[huǒ lì]
      亦作“火厤”。古指以火德为象征的王朝历数。
  • 火祥[huǒ xiáng]
      火灾。亦指火灾的征兆。汉 张衡《西京赋》:“建章 是经,用厌火祥。”《宋史·五行志二下》:“嘉泰 四年二月庚辰,夜有赤云,间以白气,东北亘天。后八日国有大火,占者以为火祥。”
  • 火肉[huǒ ròu]
      〈方〉火腿肉。
  • 火力点[huǒ lì diǎn]
      轻重机枪、直接瞄准火炮等配置和发射的地点。也叫发射点。
  • 火瑞[huǒ ruì]
      谓应火德而兴的祥瑞。
  • 火绝[huǒ jué]
      火烟断绝。谓无后嗣。
  • 火龙船[huǒ lóng chuán]
      古代战船。 外形似海船,周围以牛皮革为障,或剖竹为笆,上留铳眼、箭窗,分为三层,两旁设飞桨或轮,往来如飞。
  • 火棘[huǒ jí]
      常绿灌木,枝尖有刺,叶子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鲜红色,味甜稍涩,可以吃或用来酿酒,根皮可提取栲胶。
  • 火煤[huǒ méi]
      (火煤儿)指引柴、纸煤儿等引火用的东西。也作火媒。
  • 火丞[huǒ chéng]
      汉代太乐令的属官。
  • 火铅[huǒ qiān]
      术士炼丹用的一种红铅。
  • 火精剑[huǒ jīng jiàn]
      古宝剑名。
  • 火塘[huǒ táng]
      〈方〉室内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垒砖石,中间生火取暖。 〈方〉∶一种生火取暖用的地坑,在地上挖小坑、四周垒砖石做成
  • 火山锥[huǒ shān zhuī]
      上尖下宽,呈锥形的火山。一般说火山,多指此。
  • 火刑[huǒ xíng]
      用火烧的酷刑。
  • 火钻[huǒ zuàn]
      取火工具。
  • 火辣辣[huǒ là là]
      (火辣辣的)①形容酷热:太阳火辣辣的。②形容因被火烧或鞭打等而产生的疼痛的感觉:手烫伤了,疼得火辣辣的。③形容激动的情绪(如兴奋、焦急、暴躁、害羞等):我心里火辣辣的,恨不得马上赶到工地去ㄧ脸上火辣辣的,羞得不敢抬头。④形容动作、性格泼辣;言词尖锐:火辣辣的性格 ㄧ火辣辣的批评。
  • 火术[huǒ shù]
      道教的一种制火之术。能处火中而不被火伤。
  • 火匝匝[huǒ zā zā]
      急迫貌。
  • 火山地震[huǒ shān dì zhèn]
      地震的一种,由火山爆发而引起。波及范围和破坏性都较小。
  • 火警[huǒ jǐng]
      失火的事件 (包括成灾的和不成灾的):报火警ㄧ火警电话。
  • 火灶[huǒ zào]
      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 火蜃[huǒ shèn]
      指灯火映入水中而呈现出的海市蜃楼般的幻景。
  • 火山口[huǒ shān kǒu]
      地质学名词。为火山活动时,由地壳内部喷出高温物质到地面的出口处。常以喻极其危险的境地。
  • 火证[huǒ zhèng]
      中医指危急的病症。
  • 火石榴[huǒ shí liú]
      植物名。石榴的一种。
  • 火迫[huǒ pò]
      犹火急,急切。
  • 火桶[huǒ tǒng]
      一种桶状爆炸物。
  • 火并[huǒ bìng]
      同伙决裂,自相杀伤或并吞。 指同伙自相残杀、并吞今日林教头必然有火并 王伦之意。——《水浒传》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火并
  • 火筴[huǒ cè]
      亦作“火夹”。 亦作“火挟”。夹炭火的用具。有圆者,今称火筯、火筷子;有扁平形似剪刀者,今称火钳、火剪。
  • 火米[huǒ mǐ]
      1.旱稻。 唐 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诗:“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鷄。”宋 范成大《离堆行》:“成都 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一·粳》:“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畬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
  • 火作[huǒ zuò]
      犹火耕。
  • 火节[huǒ jié]
      即火把节。
  • 火头军[huǒ tóu jūn]
      近代小说戏曲中称军队中的炊事员(现代用做戏谑的话)。 军队中做饭的火夫(现代用做戏谑的话)
  • 火鼠[huǒ shǔ]
      1.传说中的异鼠。其毛可织火浣布。
  • 火眸[huǒ móu]
      犹火眼金睛。
  • 火母[huǒ mǔ]
      指五行中的木。五行循环相生,木生火,故称。
  • 火焰山[huǒ yàn shān]
      1.传说中的火山。 2.比喻难关。
  • 火绳[huǒ shéng]
      用艾、蒿子等搓成的绳,燃烧发烟,用来驱除蚊虫,也可以引火。
  • 火丹[huǒ dān]
      1.中医外科病名。即丹毒。 2.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燃烧的仙丹。 3.仙女名。
  • 火赫[huǒ hè]
      炎赤貌。
  • 火塔子[huǒ tǎ zǐ]
      塔形的炭堆。吕梁山一带风俗,大年除夕在当院把炭块垒积成塔状,供年初一拂晓时点燃。
  • 火车头[huǒ chē tóu]
      ①机车的通称。②比喻起带头作用或领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 火井[huǒ jǐng]
      指能喷出天然气的井。 主要生产天然气的井;能喷出天然气的井
  • 火不腾[huǒ bù téng]
      见“火不登”。
  • 火齐汤[huǒ jì tāng]
      古代清火的汤药名。
  • 火媒[huǒ méi]
      同‘火煤’。 引柴、纸煤儿等引火用的东西
  • 火炎[huǒ yán]
      见“火焰”。
  • 火矢[huǒ shǐ]
      即火箭。
  • 火焱[huǒ yàn]
      火花,火焰。
  • 火锅[huǒ guō]
      (~儿)金属或陶瓷制成的用具,锅中央有炉膛,置炭火,使菜保持相当热度,或使锅中的汤经常沸腾,把肉片或蔬菜等放在汤里,随煮随吃。也有用酒精、石油液化气等做燃料的。用电加热的叫电火锅。
  • 火厝[huǒ cuò]
      火葬。
  • 火兵[huǒ bīng]
      古代担任火攻的兵士。
  • 火伍[huǒ wǔ]
      泛指队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火。
  • 火数[huǒ shù]
      指汉王朝统治的历数。因汉以火德王,故称。
  • 火绳枪[huǒ shéng qiāng]
      用火绳作导火线的枪。
  • 火池[huǒ chí]
      犹火盆;火塘。
  • 火竈[huǒ zào]
      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四回:“﹝ 康肉肉 ﹞把 康 家祠堂打扫得一干二净,门上挂起维持会的牌子,里面立起火灶。”
  • 火巷[huǒ xiàng]
      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小弄。
  • 火器营[huǒ qì yíng]
      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置,为皇帝的守卫扈从,设有总统大臣管理。全营均操习枪炮,故名。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 火城[huǒ chéng]
      1.谓于城周举火,形成火的城墙,使敌不能进。 2.古代朝会时的火炬仪仗。
  • 火旻[huǒ mín]
      秋天;秋日的天空。
  • 火烖[huǒ zāi]
      见“火灾”。
  • 火拚[huǒ pīn]
      自相残杀,互相并吞。
  • 火把节[huǒ bǎ jié]
      彝、白、傈僳、纳西、拉祜等族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人们举行斗牛、赛马、摔跤等各种娱乐活动,夜里燃点火把,奔驰田间,驱除虫害,并饮酒歌舞。
  • 火林山[huǒ lín shān]
      传说中的山名。
  • 火候[huǒ hou]
      (火候儿)①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烧窑炼铁都要看火候ㄧ她炒的菜,作料和火候都很到家。②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他的书法到火候了。③比喻紧要的时机:这儿正缺人,你来得正是火候。
  • 火工[huǒ gōng]
      旧时称干杂活的人。
  • 火鎌[huǒ lián]
      见“火镰”。
  • 火雷[huǒ léi]
      雷电。
  • 火烙印[huǒ lào yìn]
      即烙印。比喻不易磨灭的标记。
  • 火大[huǒ dà]
      1、佛教术语:四大种之一,以温热为性,调热为用,因周遍于一切物质,故曰大。 四大即:地、水、火、风。
  • 火罐[huǒ guàn]
      1.一种医疗器具。拔火罐用的小罐。
  • 火炽[huǒ chì]
      旺盛;热闹;紧张:石榴花开得真火炽ㄧ篮球赛到了最火炽的阶段。
  • 火海[huǒ hǎi]
      指大片的火:太阳的表面像个火海ㄧ阵地上打成一片火海。
  • 火亮[huǒ liàng]
      〈方〉(火亮儿)小的火光:炉子里一点火亮也没有了。
  • 火珠[huǒ zhū]
      即火齐珠。
  • 火迫酂侯[huǒ pò zàn hòu]
      唐 逆臣 源休 的讥称。
  • 火逝[huǒ shì]
      犹流火。指旧历七月。
  • 火镜[huǒ jìng]
      指凸透镜,可聚日光取火。
  • 火龙标[huǒ lóng biāo]
      五代 梁太祖 朱温 自称其指挥所用大赤旗。
  • 火苗[huǒ miáo]
      (火苗儿)火焰的通称。也叫火苗子。
  • 火电[huǒ diàn]
      1.火力电的简称。
  • 火体[huǒ tǐ]
      火的性质。
  • 火球[huǒ qiú]
      亦作“火毬”。1.古代用于火攻的一种球形武器。2.古代夜间守城用的灯火。3.球形的火团。
  • 火剪[huǒ jiǎn]
      ①生火时夹煤炭、柴火的用具,形状像剪刀而特别长。也叫火钳。②烫发的用具,形状像剪刀。
  • 火石炮[huǒ shí pào]
      用火药发射石弹的一种炮。
  • 火宋[huǒ sòng]
      指赵宋。相传赵宋以火德王,故称。
  • 火烧祆庙[huǒ shāo xiān miào]
      《渊鉴类函》卷五八引《蜀志》:“昔蜀帝生公主,诏乳母陈氏乳养。陈氏携幼子与公主居禁中约十余年。后以宫禁出外,六载,其子以思公主疾亟。陈氏入宫有忧色,公主询其故,阴以实对。公主遂托幸祆庙为名,期与子会。公主入庙,子睡沉,公主遂解幼时所弄玉环附之子怀而去,子醒见之,怒气成火而庙焚也。”元曲中常用此典,比喻爱情受挫折。
  • 火箭炮[huǒ jiàn pào]
      发射较大口径火箭弹的炮兵武器。有多轨式和多管式等。能在短时间内依次发射数发以至数十发火箭弹。火力猛,威力大,机动性能较好,适用于对大面积目标射击。
  • 火柴头[huǒ chái tóu]
      燃烧着的木头。
  • 火拼[huǒ pīn]
      火并。
  • 火中莲[huǒ zhōng lián]
      见“火生莲”。
  • 火轮三昧[huǒ lún sān mèi]
      即灸。中医烧艾灼肤的一种治疗方法。
  • 火船[huǒ chuán]
      1.古代一种设有火攻装备的战船。 2.轮船的旧称。
  • 火綳綳[huǒ bēng bēng]
      见“火崩崩”。
  • 火鈎[huǒ gōu]
      1.救火用的一种钩搭工具。 《水浒传》第四一回:“这边后巷也有几个守门军汉,带了些人,拕了麻搭、火钩,都奔来救火。”
  • 火战[huǒ zhàn]
      用火攻击的战术。
  • 火灵[huǒ líng]
      指汉王朝。
  • 火燧[huǒ suì]
      1.引火之物。 2.古有钻燧改火之俗。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 火所[huǒ suǒ]
      发生火灾的地方。
  • 火斗[huǒ dòu]
      1.即熨斗。 2.旧式火器。置火药于斗状容器中,掷之使爆以杀敌。
  • 火炮[huǒ pào]
      炮。 口径在20毫米以上,利用火药气体压力发射的重火器
  • 火澣布[huǒ huàn bù]
      见“火浣布”。
  • 火鎗[huǒ qiāng]
      见"火枪"。
  • 火箭[huǒ jiàn]
      1.借推进剂燃烧产生推力而飞行的运载工具。用以发送弹头、人造卫星等。
  • 火壶卢[huǒ hú lú]
      赤蜻蜓的别名。
  • 火冲冲[huǒ chōng chōng]
      形容愤怒或急躁的样子。 气冲冲,形容怒气炽盛的样子
  • 火精[huǒ jīng]
      1.太阳。
  • 火印[huǒ yìn]
      把烧热的铁器或铁质的图章烙在木器、竹片等物体上而留下的标记。
  • 火阳[huǒ yáng]
      太阳。
  • 火云[huǒ yún]
      红云。多指炎夏。
  • 火力发电[huǒ lì fā diàn]
      用煤、煤气、汽油、柴油等做燃料产生动力而发电。 由煤、煤气、汽油、柴油等燃料产生动力而发电火力发电厂
  • 火耗[huǒ hào]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 火舟[huǒ zhōu]
      旧时有火攻装备的战船。
  • 火光[huǒ guāng]
      火发出的光:火光冲天 。
  • 火头上[huǒ tóu shang]
      发怒的时候:他正在火头上,等他消消气再跟他细说。
  • 火绒草[huǒ róng cǎo]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灰白色绒毛,叶子长圆形或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瘦果长圆形。 全草入药,对流行性感冒等有疗效。
  • 火纸筒[huǒ zhǐ tǒng]
      用涂着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
  • 火宅[huǒ zhái]
      佛教语。多用以比喻充满众苦的尘世。
  • 火角[huǒ jiǎo]
      火星芒角。
  • 火种[huǒ zhòng]
      〈动〉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
  • 火拉拉[huǒ lā lā]
      见“火辣辣”。
  • 火急[huǒ jí]
      非常紧急:十万火急。 十分紧急十万火急
  • 火口湖[huǒ kǒu hú]
      火山口洼地中积水而成的湖。
  • 火位[huǒ wèi]
      五行中火行的方位。古以五行与五方相配,火为南方。
  • 火老鸦[huǒ lǎo yā]
      〈方〉大火时飞腾的火苗。
  • 火宅僧[huǒ zhái sēng]
      有妻室的僧人。佛教谓入世即居火宅,为僧而有室家,是未离火宅,故称。
  • 火灾[huǒ zāi]
      失火造成的灾害:防止森林火灾。
  • 火暴[huǒ bào]
      〈方〉①暴躁;急躁 :火暴性子。②旺盛;热闹;红火:牡丹开得真火暴ㄧ这一场戏的场面很火暴ㄧ日子越过越火暴。‖也作火爆。
  • 火铳[huǒ chòng]
      旧式管形火器,用火药引燃发射铁弹丸、铅弹丸等。
  • 火药[huǒ yào]
      炸药的一类。爆炸时有的有烟,如黑色火药,有的没有烟,如硝酸纤维素。 一种黑色或棕色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引着火药。——《广东军务记》枪弹火药。——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火药火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火药三百罂。
  • 火长[huǒ cháng]
      1.古代军队基层组织中的小头目。
  • 火药味[huǒ yào wèi]
      (火药味儿)比喻强烈的敌意或激烈的冲突气氛:他今天的发言带火药味ㄧ辩论会上火药味很浓。
  • 火乌[huǒ wū]
      周武王伐纣前二年曾东观兵于盟津。相传其渡河后,“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事见《史记.周本纪》。后因以“火乌”代指周朝的国祚。
  • 火油[huǒ yóu]
      〈方〉煤油 。 〈方〉∶煤油的俗称
  • 火气[huǒ qì]
      ①怒气;暴躁的脾气:压不住心头的火气。②指人体中的热量:年轻人火气足,不怕冷。③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
  • 火捺[huǒ nà]
      1.亦作“火捺纹”。 2.广东端溪砚石的一种纹理,称“火捺纹”。因亦以为品种名。
  • 火经[huǒ jīng]
      书名。道家讲用火炼丹的书。无传。
  • 火射[huǒ shè]
      用火射击。
  • 火浴[huǒ yù]
      火化。
  • 火浣布[huǒ huàn bù]
      用石棉织成的布,能耐火。
  • 火躁[huǒ zào]
      ∶形容脾气火暴,性情 急躁。 〈方〉∶形容脾气火暴,性情 急躁凡事大不必如此火燥
  • 火山[huǒ shān]
      因地球表层压力减低,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从裂缝中喷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形高地。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参看〖活火山 〗、〖死火山〗、〖休眠火山〗。
  • 火烧云[huǒ shāo yún]
      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 清晨或傍晚由于阳光的映射天空出现的红霞
  • 火囤[huǒ dùn]
      1.犹火盆,火塘。 2.谓利用女色设圈套骗人。
  • 火患[huǒ huàn]
      火灾。
  • 火力[huǒ lì]
      ①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做燃料获得的动力。②弹药发射或投掷后所形成的杀伤力和破坏力。③指人体的抗寒能力:年轻人火力旺。
  • 火王[huǒ wáng]
      谓五行中之火德旺盛。
  • 火芝[huǒ zhī]
      道教传说的一种仙草。
  • 火鱼[huǒ yú]
      1.金鱼的别名。明 郎瑛《七修类稿·事物二·火鱼》:“杭 自 嘉靖 戊申来,生有一种金鯽,名曰火鱼,以色至赤故也。”
  • 火奴鲁鲁[huǒ nú lǔ lǔ]
      华人称“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州首府。人口37.3万(1984年)。工业以制糖和菠萝罐头为主。北太平洋海、空交通枢纽。有七个大型军事基地。著名旅游中心,怀基基海滩是水上运动的胜地。 美国夏威夷州首府和主要港口。又名檀香山
  • 火火[huǒ huǒ]
      1.谓火攻时,当更用火助之。 2.指一伙一伙的人。 3.形容极热。
  • 火器[huǒ qì]
      利用炸药等的爆炸或燃烧性能起破坏作用的武器,如枪、炮、火箭筒、手榴弹等。 用火力杀伤人或用火力发射的兵器,如枪、炮、火箭筒、手榴弹等西人长火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火器利袭远。与之竞火器。以火器困我。
  • 火流星[huǒ liú xīng]
      明亮度比金星或木星还亮的流星体。较大的流星体在稠密的大气低层高速陨落时,由于它大量的物质同大气摩擦而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条巨大的火龙。火龙过后不久,常可听到雷鸣般的响声。
  • 火暖[huǒ nuǎn]
      暖和。
  • 火帽[huǒ mào]
      盛放爆炸品用来引爆其它炸药的纸或金属容器。 盛放爆炸品用来引爆其它炸药的纸或金属容器
  • 火气性[huǒ qì xìng]
      易发怒的脾性。
  • 火房[huǒ fáng]
      1.火星的分野。 2.暖室。 3.旧时收容乞丐的住所。 4.指炊事员。
  • 火艾[huǒ ài]
      灸疗的艾炷。
  • 火把[huǒ bǎ]
      用于夜间照明的东西,有的用竹篾等编成长条,有的在棍棒的一端扎上棉花,蘸上油。∶供夜行照明用的火炬
  • 火焰草[huǒ yàn cǎo]
      菟丝子的别名。
  • 火具[huǒ jù]
      点火和引爆的器材的总称,包括拉火管、导火索、雷管等。也叫火工品。
  • 火焰[huǒ yàn]
      燃烧着的可燃气体,发光,发热,闪烁而向上升。其他可燃体如石油、蜡烛、木材等,燃烧时先产生可燃气体,所以也有火焰。通称火苗。
  • 火山岛[huǒ shān dǎo]
      海洋岛的一种。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形成的岛屿。面积一般不大,但高度可能比较高。著名的火山岛有冰岛、夏威夷群岛等。
  • 火伞[huǒ sǎn]
      1.比喻烈日。 2.红色的伞盖。
  • 火牛[huǒ niú]
      1.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2.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
  • 火判[huǒ pàn]
      泥塑中空,可以燃火的鬼判像。
  • 火蚕绵[huǒ cán mián]
      传说中南海所产的丝绵。
  • 火泥[huǒ ní]
      指耐火粘土与粘土熟料(或废粘土砖)配合而成的混合粉料。
  • 火捺纹[huǒ nà wén]
      见“火捺”。
  • 火攻[huǒ gōng]
      1.用火攻击敌军的战术。 2.中医用热性药或灼艾治病的方法。 用火烧法攻击敌军
  • 火葬[huǒ zàng]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用火焚化尸体。 对死者实行火化、把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的行动或实践
  • 火日[huǒ rì]
      太阳。
  • 火险[huǒ xiǎn]
      1.火灾的保险。
  • 火墙[huǒ qiáng]
      ①中间有通热气的烟道、可以取暖的墙。②火网。
  • 火里赤[huǒ lǐ chì]
      蒙古语的译音。 意为弓手;带弓箭的人。
  • 火老[huǒ lǎo]
      1.指五行中火的衰退。
  • 火箭筒[huǒ jiàn tǒng]
      单人使用的发射火箭弹的反坦克武器,圆筒形。 装有红外线瞄准镜,发射时无后坐力,用于摧毁近距离的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
  • 火炬[huǒ jù]
      火把:火炬接力赛。
  • 火珠首[huǒ zhū shǒu]
      剑饰。剑首以火珠为饰,故称。
  • 火红[huǒ hóng]
      ①像火一样红:~的太阳。
      ②形容旺盛或热烈:~的青春ㄧ日子过得~。
  • 火轮船[huǒ lún chuán]
      旧时称轮船。也叫火轮。
  • 火燵[huǒ dá]
      一种烘烤的用具。

火[huǒ]字在结尾的词语

  • 玩火[wán huǒ]
      1.点火或拿着燃烧的东西玩耍。 2.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
  • 拨火[bō huǒ]
      拨旺炉火。引申为挑拨﹐煽动。 拨动燃烧材料,使火更旺
  • 生火[shēng huǒ]
      1.产生焦躁的情绪。 2.产生火气﹑热气。 3.取火;使柴﹑炭等燃烧起来。 4.指锅炉工。 使柴、煤等燃起来生火做饭
  • 烟火[yān huǒ]
      ①炊烟。借指住户人家:狗吠鸡鸣,烟火稠密。②犹烽火。边境有入侵:北边又起烟火。③指熟食:不食人间烟火。④指后代继承者:四时祭扫,烟火不绝。⑤也作“焰火”。烟火剂燃放时所发出的各种颜色的火花,有时即指烟火剂本身。有平地小烟火和空中大烟火两类。一般系包扎品,内装药剂。点燃后烟火喷射,呈各种颜色,并幻成各种景象。始于宋代。今又称“礼花”,为节日所常用。
  • 动火[dòng huǒ]
      (动火儿)发怒:什么事值得这么动火ㄧ他一听这话就动起火来。
  • 刀火[dāo huǒ]
      指战乱。
  • 骑火[qí huǒ]
      指夜骑时照明的灯火。
  • 痰火[tán huǒ]
      中医术语。体内痰浊与火邪互结或痰浊郁久化火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喘息﹑咳嗽﹑怔忡﹑昏厥等。
  • 急火[jí huǒ]
      急火1#指烧煮东西时的猛火:急火煮不好饭。
  • 祆庙火[xiān miào huǒ]
      即火烧祆庙的民间故事。相传蜀帝公主与乳母陈氏之子相爱,约定在祆庙相会。公主入庙,见陈生熟睡,遂解玉环附生怀中而去。生醒,知恋人远去,怨气化火身与庙俱毁。见《渊鉴类函》卷五八引《蜀志》。后用为姻缘不遂之典。
  • 掌火[zhǎng huǒ]
      主管用火。
  • 吐火[tǔ huǒ]
      1.发出火光。 2.古代杂技节目。表演时以燃着物置于口中,喷吐火苗。
  • 钻冰觅火[zuàn bīng mì huǒ]
      比喻没有“因”而求“果”,是达不到目的的。
  • 佛火[fó huǒ]
      指供佛的油灯香烛之火。
  • 开火[kāi huǒ]
      (开火儿)①放枪发炮,开始打仗:前线开火了。②比喻进行抨击:向官僚主义开火。
  • 烘火[hōng huǒ]
      烤火,向火取暖。
  • 圣火[shèng huǒ]
      1.古时民间称以炙灼治病时所燃之火。因偶有验﹐故称。亦有巫人﹑术士借此托神佛之名者。 2.指神佛像前所置的油灯。
  • 午火[wǔ huǒ]
      谓正午烈日。
  • 着火[zháo huǒ]
      冒火;失火。
  • 煤火[méi huǒ]
      煤燃烧时的火焰。亦指作燃料的煤。
  • 过火[guò huǒ]
      (说话、做事)超过适当的分寸或限度:这话说得有点过火。
  • 候火[hòu huǒ]
      1.烽火。 2.候馆迎客之灯火。
  • 地表火[dì biǎo huǒ]
      1. 腐植质层燃烧的一种森林火灾,通常不露出表面。2. 仅燃烧林地表面的枯枝落叶或林下灌木、草层的一种森林火灾。
  • 烤火[kǎo huǒ]
      靠近火取暖:烤火费(发给职工用于冬天取暖用的钱)。
  • 冥火[míng huǒ]
      夜火。
  • 郎火[láng huǒ]
      古代僚族部落对酋长或有权力者的称呼。
  • 把火[bǎ huǒ]
      手持炬火。
  • 实火[shí huǒ]
      中医名词。指邪火盛实的一种病理现象。临床表现为高热﹑狂躁﹑昏瞀﹑抽搐等。随病邪所在脏腑之不同,症状也各不相同。如肝火旺盛,表现为头痛目赤;胃火旺盛,可见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
  • 鸟火[niǎo huǒ]
      《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又:“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鸟﹐指南方朱鸟七宿;火,指东方苍龙七宿。后以“鸟火”泛指体现时序变迁的日月星辰。
  • 風風火火[fēng fēng huǒ huǒ]
      1.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解放军文艺》1975年第10期:“姚云朗 风风火火地进来,摘下大皮帽子,满头冒着腾腾的热气。”叶文玲《雪飘除夕》:“外室的门开了,果然是风风火火的 小葛。”
  • 堪火[kān huǒ]
      方言。险些;几乎。
  • 洋火[yáng huǒ]
      火柴。 ∶火柴
  • 对火[duì huǒ]
      (对火儿)吸烟时借别人燃着的烟点燃自己的烟。 吸烟时借别人燃着的烟点燃自己的烟他们利用对火的一瞬间交换了一下眼色
  • 观火[guān huǒ]
      比喻观察事物明白清楚。 比喻见事明白透彻予若观火。——《书.盘庚》
  • 炊火[chuī huǒ]
      1.烧饭的烟火。比喻子嗣或人烟。 2.烧火。
  • 星火[xīng huǒ]
      ①微弱的火:星火燎原。②流星。比喻紧急:急如星火。
  • 塌火[tā huǒ]
      方言。谓子弹打不响,不能发火。
  • 阴火[yīn huǒ]
      1.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2.磷火。俗称鬼火。 3.地火﹔地热。 4.喻两物相撞击时溅出的物体碎屑。因其状如迸射之火花而实际上无火﹐故称。 5.中医学名词。指肝肾的虚火。
  • 回火[huí huǒ]
      ①把淬火后的工件加热(不超过临界温度),然后冷却,使能保持一定的硬度,增加韧性。也叫配火。②氧炔吹管等的火焰向反方向燃烧。 把淬硬的钢或铸铁在比前次淬火温度低得多的温度中加热使软化
  • 平火[píng huǒ]
      1.亦作“平伙”。 2.谓平均分摊。
  • 灵火[líng huǒ]
      指炼丹之火。
  • 烛火[zhú huǒ]
      1.火炬,火把。 2.蜡烛火。
  • 扣火[kòu huǒ]
      扳动枪机。
  • 燃火[rán huǒ]
      1.燃烧着的火。 2.点火。
  • 继火[jì huǒ]
      傍晚举火以接日光。
  • 江火[jiāng huǒ]
      江船上的灯火。
  • 藻火[zǎo huǒ]
      1.古代官员衣服上所绣作为等差标志用的水藻及火焰形图纹。 2.借指官服。
  • 邪火[xié huǒ]
      1.中医指引起疾病的因素。亦指体弱引起的虚火。 2.邪恶的怒火。 3.方言。谓凶横不易对付。
  • 禁火[jìn huǒ]
      1.谓管制燃火以防灾。 2.旧俗寒食停炊称“禁火”。 3.皇宫中的烟火。
  • 改火[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
  • 狼火[láng huǒ]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
  • 柳火[liǔ huǒ]
      指榆柳之火。上古炊爨先要钻木取火。唐宋时风俗,皇帝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赐给近臣姻戚。
  • 跨火[kuà huǒ]
      1.跨过火堆。为一种民俗。 2.蹲坐在火旁取暖。
  • 上火[shàng huǒ]
      1.燃亮灯火。 2.方言。生气;发怒。 3.中医把大便干燥﹑口舌生疮﹑眼膜发炎等症状叫上火。
  • 笼火[lóng huǒ]
      用柴引火烧煤炭;生火:今天不冷,甭笼火了。
  • 槐火[huái huǒ]
      用槐木取火。相传古时往往随季节变换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冬取槐火。
  • 香火[xiāng huǒ]
      ①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火:来朝拜的很多,香火很盛。②寺院里管香火的人。
  • 兽火[shòu huǒ]
      兽炭之火。指炉火。
  • 社火[shè huǒ]
      中国节日或庙会期间民间举行的各种杂戏。流行于全国各地。主要内容有踩高跷、划旱船、跑竹马、扭秧歌、耍龙灯、舞狮子等。
  • 御火[yù huǒ]
      谓避火灾。
  • 拼火[pīn huǒ]
      交火;火并。 交火;火并
  • 变火[biàn huǒ]
      相传古代钻木取火,一年之中,随着季节的变换,取火的木材也相应变换,称“变火”。语出《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郑司农说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贾公彦疏:“火虽是一,四时以木为变,所以禳去时气之疾也”。孙诒让正义:“谓五时各以其木为燧,钻以取火。《庄子.外物篇》云‘木与木相摩则然’是也。”
  • 爱火[ài huǒ]
      1.惜火。 2.佛教语。喻情爱。
  • 挂火[guà huǒ]
      〈方〉(挂火儿)发怒;生气:有话慢慢说,别挂火。
  • 截火[jié huǒ]
      指烟抽到中途断火熄灭。
  • 炮火[pào huǒ]
      1.枪炮。 2.指战场上发射的炮弹与炮弹爆炸后发出的火焰。
  • 钻木得火[zuàn mù de huǒ]
      远古时代的一种取火方法。用钻子钻木﹐木因摩擦发热而爆出火星。相传燧人氏发明。
  • 接火[jiē huǒ]
      (接火儿)①开始用枪炮互相射击:先头部队跟敌人接火了。②内外电线接通,开始供电:电灯安好了,但是还没接火。
  • 清火[qīng huǒ]
      败火。
  • 攒火[zǎn huǒ]
      古代的一种守城器具。用以烧敌。
  • 文火[wén huǒ]
      煮东西时所用的小而缓的火。 烹调上指微弱的火
  • 撒野火[sā yě huǒ]
      谓无事生非。
  • 贼火[zéi huǒ]
      见“贼伙”。
  • 洁火[jié huǒ]
      谓明净的灯火。
  • 合火[hé huǒ]
      见“合伙”。
  • 附火[fù huǒ]
      谓向火取暖。
  • 点火[diǎn huǒ]
      ①引着火;使燃料开始燃烧:上午七点整,火箭发动机点火。②比喻挑起是非,制造事端:煽风点火。
  • 三昧真火[sān mèi zhēn huǒ]
      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谓之三昧真火。
  • 松明火[sōng míng huǒ]
      松枝条点燃的照明火。
  • 无名火[wú míng huǒ]
      同“无明火”。
  • 堠火[hòu huǒ]
      烽火。
  • 五火[wǔ huǒ]
      五种火攻战术。
  • 客火[kè huǒ]
      本指旅客在旅店里吃饭。亦指代客店。
  • 军火[jūn huǒ]
      武器和弹药的总称:军火库。 军队用的一切武器和弹药的总称
  • 鱼火[yú huǒ]
      渔船上的灯火。
  • 渔火[yú huǒ]
      渔船上的灯火:江枫渔火对愁眠。
  • 恼火[nǎo huǒ]
      生气:你不要搞得他恼火。
  • 打火[dǎ huǒ]
      1.用打火刀敲击火石以取火。参见“打火刀”﹑“打火石”。 2.生火,烧火。 3.旅途中休息做饭。 4.谓用树枝等将森林火灾打灭。
  • 打中火[dǎ zhòng huǒ]
      行路的人在途中吃午饭。
  • 吹火[chuī huǒ]
      1.对火吹气。 2.指点灯照明。
  • 怒火[nù huǒ]
      1.熊熊燃烧的火焰。 2.比喻强烈的愤怒。 指强烈的愤怒怒火中烧
  • 烽火[fēng huǒ]
      ①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②比喻战火或战争:烽火连天。
  • 耐火[nài huǒ]
      1.经得起火烧。 2.指燃料经烧。
  • 咸阳火[xián yáng huǒ]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以“咸阳火”为兵燹之典。
  • 近火[jìn huǒ]
      1.近处的火灾。 2.靠近火;烤火。
  • 利火[lì huǒ]
      1.喻强烈的利欲。 2.犹厉害,威风。
  • 日火[rì huǒ]
      日光。太阳于五行中属火,故称。
  • 燥火[zào huǒ]
      1.烈火。 2.比喻焦急烦躁的心情。
  • 溜火[liū huǒ]
      中医学病名。即丹毒。也称流火。
  • 降火[jiàng huǒ]
      传说周武王伐纣﹐渡孟津﹐有火覆盖武王帷幕﹐变为神鸟赤乌飞去。后遂以“降火”作为预兆王朝兴盛的典故。
  • 龛火[kān huǒ]
      壁龛中的灯火。
  • 闹火[nào huǒ]
      发火,动怒。
  • 自来火[zì lái huǒ]
      1.火柴的俗称。 2.煤气灯。俗亦称煤气曰自来火。 3.火枪上的引火物。
  • 钻燧改火[zuàn suì gǎi huǒ]
      古时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也。”后仅于寒食后二日为之,并成为习俗。
  • 绩火[jì huǒ]
      夜间纺织时照明的灯火。
  • 隔火[gé huǒ]
      香炉中用以盖火之具。
  • 榴火[liú huǒ]
      〈书〉石榴花的火红的颜色。 石榴花的火红的颜色
  • 榆火[yú huǒ]
      《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汉郑玄注:“郑司农说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本谓春天钻榆﹑柳之木以取火种,后因以“榆火”为典,表示春景。
  • 停火[tíng huǒ]
      交战一方或双方暂时停止军事对抗行为的状态。在战争中,有时为了撤退平民和伤员或处理战死者遗体,交战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实行有限期的停火。为了实现停战,可先举行停火谈判。有时交战一方为了某种目的,也可宣布实行单方面停火。
  • 妒火[dù huǒ]
      指极强烈的忌妒心:妒火中烧。 形容强烈的忌妒妒火中烧
  • 引火[yǐn huǒ]
      1.导火使之延烧。 2.指火种。 使火着起来;引燃引个火
  • 出火[chū huǒ]
      1.生火。 2.发火。 3.发泄性欲。
  • 自火[zì huǒ]
      同伙﹐自家人。
  • 搆火[gòu huǒ]
      1.聚起木柴生火。搆,通“篝”。《后汉书·独行传·谅辅》:“於是积薪柴聚茭茅以自环,搆火其傍,将自焚焉。”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 得其药,喜。尽出左右,独搆火殿中。”
  • 走火[zǒu huǒ]
      ①失火:电线破损会走火|昨天他家走火,幸亏及时扑灭了。②指因不小心而使枪枝发火射击:他是枪走火受的伤|擦枪时,枪口不能对准人,防止走火伤人。③比喻说漏了嘴:他的嘴巴经常要走火|他话一出口,知道走火了。
  • 焰火[yàn huǒ]
      即“烟火”。 〈方〉∶见“烟火”
  • 灯火[dēng huǒ]
      亮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也泛指亮着的灯:灯火熄灭了|万家灯火。
  • 灭火[miè huǒ]
      1.把火弄灭。 2.使发动机熄火。
  • 去火[qù huǒ]
      1.除去火源。喻除去根本原因。 2.中医指消除体内的火气。 中医指除去体内的火气化痰去火
  • 渊火[yuān huǒ]
      深渊和烈火。喻苦难的处境。
  • 邻火[lín huǒ]
      1.谓邻居所失之火。 2.邻居的灯火。
  • 荒火[huāng huǒ]
      野火。
  • 烰火[fú huǒ]
      火热的蒸气。
  • 云火[yún huǒ]
      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3.灯火。
  • 水火[shuǐ huǒ]
      ①水和火,生活中离不开的:民非水火不能生活。②比喻灾难:救民于水火之中。③火与水不相容,比喻势不两立:两人犹如水火。④大小便的代称。多见于早期白话小说:朱仝独自带过雷横,只做水火。
  • 光火[guāng huǒ]
      〈方〉发怒;恼怒。 〈方〉∶发怒;恼怒一句话说得山田大为光火
  • 宿火[sù huǒ]
      隔夜未熄的火;预先留下的火种。
  • 鍊火[liàn huǒ]
      用炼炭烧的火。宋 范成大《题张氏新亭》诗:“烦将炼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鬪茶。”
  • 散火[sàn huǒ]
      1.散发火光。 2.谓团体或组织等解散。
  • 不举火[bù jǔ huǒ]
      谓不生火作饭;断炊。
  • 一火[yī huǒ]
      1.一点灯光或火光。 2.一把火。 3.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 4.同“一伙”。指若干人结合成的一群。
  • 情火[qíng huǒ]
      谓如火一般热烈的爱情。
  • 然藴火[rán yùn huǒ]
      谓燃火而储之,以保恒温。
  • 驳火[bó huǒ]
      犹交火。
  • 来火[lái huǒ]
      (来火儿)指生气:他一听这话就来了火。 指生气他一听这话就来火了
  • 猛火[měng huǒ]
      猛烈燃烧的火。
  • 炀火[yáng huǒ]
      烈火。
  • 讨野火[tǎo yě huǒ]
      詈词。找麻烦。多用于针对寻畔﹑耍无赖者。
  • 秉畀炎火[bǐng bì yán huǒ]
      谓将田中的害虫捉去烧掉。
  • 种火[zhǒng huǒ]
      1.犹火种。 2.比喻欲火。
  • 哑火[yǎ huǒ]
      1.火药引爆后不爆炸或炮弹、子弹等打不响。2.比喻该说话时不说话。如:那么爱说话的人,今天怎么哑火了。
  • 燐火[lín huǒ]
      分解出的磷化氢的自燃现象。
  • 肝经火[gān jīng huǒ]
      方言。肝火。
  • 煞火[shà huǒ]
      犹过瘾。
  • 恨火[hèn huǒ]
      犹怒火。
  • 煴火[yūn huǒ]
      无焰的微火。
  • 动肝火[dòng gān huǒ]
      指发脾气;发怒:有话慢慢说,不要动肝火。
  • 忙火[máng huǒ]
      见“忙活”。
  • 拉火[lā huǒ]
      1.方言。拉风箱吹风助燃。 2.引爆装置。
  • 落火[luò huǒ]
      喻怒气消退。
  • 兵火[bīng huǒ]
      指战争:家中藏书都毁于兵火|兵火连年,民不聊生。
  • 隄火[dī huǒ]
      防火。 明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孟宗政》:“囊糠成沙,以覆楼栅;列瓮瀦水,以隄火。”
  • 权火[quán huǒ]
      古时祭祀时所举的燎火。
  • 神火[shén huǒ]
      犹灵火。
  • 祥火[xiáng huǒ]
      吉祥之火。
  • 烧火[shāo huǒ]
      1.使燃料燃烧。 2.指担负做饭﹑做菜等炊事工作。 使柴、煤等燃料燃烧烧火做饭
  • 讹火[é huǒ]
      1.怪火。 2.指磷火。
  • 薪火[xīn huǒ]
      1.点燃火的柴草;燃火把。 2.柴火。 3.比喻学术传授不绝。 4.喻指死。
  • 风火[fēng huǒ]
      1.风与火。 2.形容急;紧急。 3.火一样的热风。
  • 祅火[yāo huǒ]
      怪异之火。
  • 急火火[jí huǒ huǒ]
      形容非常着急。
  • 馋火[chán huǒ]
      比喻强烈的贪食的欲望。
  • 煨火[wēi huǒ]
      燃起炭火。
  • 运火[yùn huǒ]
      谓炼丹士用火冶炼。
  • 喷火[pēn huǒ]
      1.形容花开色红。 2.形容骄阳酷热。
  • 智慧火[zhì huì huǒ]
      佛教语。谓智慧如火,能烧尽一切烦恼。
  • 熟火[shú huǒ]
      木炭烧透后的文火。
  • 凡火[fán huǒ]
      世俗人的情感欲望。
  • 荧火[yíng huǒ]
      1.萤火虫。 2.指萤火虫之光。
  • 地火[dì huǒ]
      1.谓庄稼遭受虫害。 2.指炉火。 3.地下的火。
  • 君火[jūn huǒ]
      中医称主宰神明之火。
  • 狐火[hú huǒ]
      见“狐鸣鱼书”。
  • 鹑火[chún huǒ]
      1.星次名。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称朱鸟七宿。首位者称鹑首,中部者(柳﹑星﹑张)称鹑火(也叫鹑心),末位者称鹑尾。 2.星宿名。指柳宿。
  • 战火[zhàn huǒ]
      战事;战争。 指战争战火纷飞
  • 炭火[tàn huǒ]
      燃烧的炭。
  • 虚火[xū huǒ]
      指阴液亏损引起的虚热症,即中医所指的“阴虚生内热”。临床表现为低热、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痛、鼻衄、颧红、盗汗、唇干舌红、脉虚细数等。
  • 起火[qǐ huǒ]
      1.生火;烧火;点火。 2.放火。 3.失火,发生火灾。 4.冒火;生气。 5.产生强烈的欲念。 6.谓阴阳相交,男女相合。 7.起伙。 8.焰火的一种。
  • 炬火[jù huǒ]
      1.点燃的火把。 2.指点燃火把。 3.喻光焰四射﹑引导来者的杰出作品。
  • 瞎火[xiā huǒ]
      指打不响的子弹。
  • 柘燧火[zhè suì huǒ]
      钻柘木所取之火。
  • 爨火[cuàn huǒ]
      灶膛里的火。
  • 发火[fā huǒ]
      ①开始燃烧:发火点。②子弹、炮弹的底火经撞击后火药爆发。③〈方〉发生火警;失火。④(炉灶)生火容易旺。⑤(发火儿)发脾气:有话好好说,不必发火。
  • 业火[yè huǒ]
      1.佛教谓恶业害身如火。亦指地狱焚烧罪人之火。 2.怒火。
  • 潜火[qián huǒ]
      谓灭火;防火。
  • 怀火[huái huǒ]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后以“怀火”为策励自强的典故。
  • 抢火[qiǎng huǒ]
      犹言趁火打劫。
  • 窝火[wō huǒ]
      憋气;气恼。 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而不痛快这事真让人窝火
  • 相水火[xiāng shuǐ huǒ]
      谓互不相容。
  • 豆火[dòu huǒ]
      谓火小如豆。
  • 赴汤火[fù tāng huǒ]
      见“赴汤蹈火”。
  • 石火[shí huǒ]
      以石敲击,迸发出的火花。其闪现极为短暂。 石头撞击时发出的一闪即逝的火花,多用来比喻生命的短暂易逝石火光中寄此生
  • 熄火[xī huǒ]
      发动机中的火焰熄灭(如因燃烧不正常或因燃料告罄而熄灭)。 发动机中的火焰熄灭(如因燃烧不正常或因燃料告罄而熄灭)
  • 慎火[shèn huǒ]
      1.小心防火。 2.草名。或种于屋上以防火,故名。又称景天。
  • 蹿火[cuān huǒ]
      犹冒火。发怒貌。
  • 搓火[cuō huǒ]
      生气、憋气。
  • 山火[shān huǒ]
      1.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包括撂荒﹑行猎等人为燃起的山火,以及雷电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山火。 2.指《易》六十四卦中的《贲》卦。因其外卦为艮,内卦为离,卦象为山﹑火,故名。
  • 畲火[shē huǒ]
      火耕时所放的火。
  • 乞火[qǐ huǒ]
      1.求取火种。 2.《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 传火[chuán huǒ]
      1.古代边塞夜间举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谓之传火。 2.旧时寒食节禁烟后重行举火。古代宫中取火以赐近臣,再传递民家,故称。
  • 作火[zuò huǒ]
      用火;燃火。
  • 炉火[lú huǒ]
      1.生了火的炉子。 2.谓道士炼制丹药。 3.炉中之火。
  • 骊火[lí huǒ]
      即烽火。借指战争。语本《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蠭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 付火[fù huǒ]
      谓烧毁。
  • 蟹火[xiè huǒ]
      捕蟹时所用的灯火。
  • 三火[sān huǒ]
      1.三堆火。 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3.三度被焚烧。 4.即三毒。
  • 竈火[zào huǒ]
      炊烟。唐 骆宾王《晚泊蒲类》诗:“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 势火[shì huǒ]
      方言。犹势头。
  • 篝火[gōu huǒ]
      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营火会上燃起熊熊的篝火。
  • 镫火[dèng huǒ]
      灯火。古代油灯的火头。
  • 束火[shù huǒ]
      扎火把;用火把照。
  • 泉火[quán huǒ]
      墓穴的灯火。
  • 逼火[bī huǒ]
      逼近火苗。
  • 退火[tuì huǒ]
      一种金属热处理方法。根据要加工的金属或制品的材料以及加工的目的,将金属或制品加热到一定温度,控制一定时间后让其慢慢冷却。常可改变金属内部组织或晶粒,以便于加工或获得预期的电性、磁性或其他性能。
  • 残火[cán huǒ]
      馀火。
  • 电火[diàn huǒ]
      1.电闪。 2.旧称电灯光。 3.放电时所发出的火花。
  • 流火[liú huǒ]
      ①〈方〉丝虫病。②中医指发病部位在小腿的丹毒。
  • 炽火[chì huǒ]
      1.烈火。 2.燃点灯烛。
  • 油火[yóu huǒ]
      灯火。借指灯火费。
  • 藜火[lí huǒ]
      晋王嘉《拾遗记.后汉》载:汉刘向校书天禄阁,夜默诵,有老父杖藜以进,吹杖端,烛燃火明。取《洪范五行》之文,天文舆图之牒以授焉,向请问姓名。云“太乙之精”。后因以“藜火”为夜读或勤奋学习之典。
  • 营火[yíng huǒ]
      夜间露营时燃起的火堆。 夜间露营时燃烧着的火堆
  • 借火[jiè huǒ]
      (借火儿)吸烟时向别人借用引火的东西或利用别人点燃的烟来引火。 抽烟时向别人借点火东西或用别人的火来点火
  • 大火[dà huǒ]
      1.星宿名。即心宿。 2.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卯﹐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氐﹑房﹑心三宿。
  • 针火[zhēn huǒ]
      针灸。
  • 伏火[fú huǒ]
      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 爟火[guàn huǒ]
      1.古代谓祓除不祥的火。 2.祭祀时所举的火。 3.泛指炬火。 4.古时报告敌情所举的烽火。
  • 救火[jiù huǒ]
      在失火现场进行灭火和救护工作:救火车ㄧ消防队员正在救火。
  • 漏火[lòu huǒ]
      失火。
  • 国火[guó huǒ]
      传说中,古帝王在四季用不同的树木取火,以驱除疾病。
  • 底火[dǐ huǒ]
      1.子弹底部的发火装置。2.指增添燃料以前炉火中原有的火。如:底火不旺。
  • 劫火[jié huǒ]
      1.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2.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 3.借指兵火。
  • 堤火[dī huǒ]
      防火。
  • 悬火[xuán huǒ]
      悬灯。也称提灯。
  • 淬火[cuì huǒ]
      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突然浸在水或油中使其冷却,以增加硬度。 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突然浸在水或油中使其冷却,以增加硬度
  • 打油火[dǎ yóu huǒ]
      南方巫师进行驱鬼治病的一种迷信活动。
  • 畜火[chù huǒ]
      养火;生火。
  • 老火[lǎo huǒ]
      1.指烈日。 2.肝火。 3.方言。严重;厉害;事情费力难办。
  • 朱火[zhū huǒ]
      1.红色的火焰。 2.特指烛火,灯火。 3.指夏天;暑气。 4.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
  • 举火[jǔ huǒ]
      〈书〉①点火:举火为号。②专指生火做饭。
  • 无炊火[wú chuī huǒ]
      谓没有后嗣。
  • 放野火[fàng yě huǒ]
      谓造谣捣乱。
  • 钢火[gāng huǒ]
      1.指刀剑等刃口锻造的质量。 2.比喻人的能耐。
  • 被火[bèi huǒ]
      遭火灾。
  • 楮火[chǔ huǒ]
      祭祀时焚烧纸钱的火光。
  • 软火[ruǎn huǒ]
      文火。
  • 放火[fàng huǒ]
      ①有意破坏,引火烧毁房屋、粮草、森林等。②比喻煽动或发动骚乱事件。
  • 汉火[hàn huǒ]
      汉代边防报警的烽火。亦借指其他朝代时的边防烽火。
  • 真火[zhēn huǒ]
      1.谓心中的火。比喻旺盛的生命力。 2.犹言怒气。

火[huǒ]字的成语

  • 近火先焦[jìn huǒ xiān jiāo]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 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 抱雪向火[bào xuě xiàng huǒ]
      向火:烤火。抱着雪烤火。比喻做法和目的不一致,不能解决问题。
  • 水火不容[shuǐ huǒ bù róng]
      容:容纳。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相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 风风火火[fēng fēng huǒ huǒ]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方〉∶或指冒冒失失,或指匆匆忙忙
  • 势成水火[shì chéng shuǐ huǒ]
      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 烧犀观火[shāo xī guān huǒ]
      比喻洞察事物。
  • 趁火打劫[chèn huǒ dǎ jié]
      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利用失火的混乱时机行劫,比喻趁人之危,从中取利
  • 熊熊烈火[xióng xióng liè huǒ]
      熊熊:形容火势旺盛。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
  • 传风扇火[chuán fēng shān huǒ]
      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 不瘟不火[bù wēn bù huǒ]
      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 玩火自焚[wán huǒ zì fén]
      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玩弄火者,自身遭焚。比喻作恶多端的人终无好下场
  • 以火止沸[yǐ huǒ zhǐ fèi]
      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同“以汤止沸”。
  • 走火入魔[zǒu huǒ rù mó]
      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 反风灭火[fǎn fēng miè huǒ]
      比喻施行德政。
  • 夜蛾赴火[yè é fù huǒ]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薪尽火灭[xīn jìn huǒ miè]
      薪:柴火。柴草完了,火也就灭了。比喻死亡。
  • 赴火蹈刃[fù huǒ dǎo rèn]
      冲入火海,踏上尖刃。形容奋勇向前,不惜生命。
  • 战火纷飞[zhàn huǒ fēn fēi]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 香火因缘[xiāng huǒ yīn yuán]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 春风野火[chūn fēng yě huǒ]
      比喻迅猛之势。
  • 束缊乞火[shù yùn qǐ huǒ]
      束缊:束一扎可烧的大麻为火把;乞火:借火。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 解衣抱火[jiě yī bào huǒ]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同“解衣包火”。
  • 炉火纯青[lú huǒ chún qīng]
      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炼丹术士炼至炉火呈现纯洁的青色时方可成丹,比喻知识和技艺达到博大精深的地步 他的表演艺术几达炉火纯青的程度
  • 抱火厝薪[bào huǒ cuò xīn]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 烈火辨玉[liè huǒ biàn yù]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 钻木取火[zuān mù qǔ huǒ]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 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g]
      冒:往上升。形容愤怒到极点。 形容极为愤怒一听到那消息,不禁火冒三丈
  • 无名孽火[wú míng niè huǒ]
      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 刀耕火种[dāo gēng huǒ zhòng]
      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下种
  • 水火之中[shuǐ huǒ zhī zhōng]
      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
  • 妒火中烧[dù huǒ zhōng shāo]
      因忌妒而异常激动,心神错乱或狂乱。 因忌妒而异常激动,心神错乱或狂乱使他妒火中烧
  • 放火烧山[fàng huǒ shāo shān]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 后院起火[hòu yuàn qǐ huǒ]
      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算了吧!这年头后院起火就更糟了
  • 井中求火[jǐng zhōng qiú huǒ]
      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到水井之中求取火源。比喻找错了对象或愚昧不明事理他如此工作,犹如井中求火
  • 薪烬火传[xīn jìn huǒ chuán]
      薪:木材。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 万家灯火[wàn jiā dēng huǒ]
      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色,也指天黑上灯的时候船靠岸时,已是万家灯火
  • 羽蹈烈火[yǔ dǎo liè huǒ]
      比喻不自量力而自取灾祸。
  • 七窍冒火[qī qiào mào huǒ]
      形容气愤到极点。同“七窍生烟”。
  • 吞刀吐火[tūn dāo tǔ huǒ]
      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
  • 急如星火[jí rú xīng huǒ]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像流星的火光一样急速,形容紧急之至,刻不容缓
  • 星星之火[xīng xīng zhī huǒ]
      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策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一小点火星。多比喻微小的事物星星之火,可以勺灭。——明. 朱国桢《僧道之妖》
  • 燎原之火[liáo yuán zhī huǒ]
      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使人无法接近。比喻不断壮大,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
  • 鸢肩火色[yuān jiān huǒ sè]
      鸢:老鹰。像鹰之飞扬双肩上耸,如火之腾焰面呈红光。相术上旨飞黄腾达的征兆。
  • 惹火烧身[rě huǒ shāo shēn]
      惹:引;身:本身。引火烧自己。比喻自找麻烦或自找苦吃。 惹:招引。比喻自找麻烦,结果害了自己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 冯氏,都送将出来。——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
  • 无明业火[wú míng yè huǒ]
      指怒火。
  • 膏火之费[gāo huǒ zhī fèi]
      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 满腔怒火[mǎn qiāng nù huǒ]
      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 电火行空[diàn huǒ xíng kōng]
      闪电的火光在天空中划过。形容速度极快。
  • 憋气窝火[biē qì wō huǒ]
      憋:闷在心里。压住性子,把屈辱或烦恼强压在心里。
  • 膏火自煎[gāo huǒ zì jiān]
      比喻有才学的人的人因才得祸。
  • 篝火狐鸣[gōu huǒ hú míng]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 悬河注火[xuán hé zhù huǒ]
      指以河水倾泻于火。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
  • 风雷火炮[fēng léi huǒ pào]
      形容十分急躁。
  • 火眼金睛[huǒ yǎn jīn jīng]
      《西游记》第七回写孙悟空被放在八卦炉里锻炼,他那一双被炉烟熏红的眼叫做火眼金睛,能识别各种妖魔鬼怪。借指能洞察一切的眼力。
  • 香火姊妹[xiāng huǒ zǐ mèi]
      焚香结拜的姊妹。
  • 如荼如火[rú tú rú huǒ]
      荼:茅草的白花。象荼那样白,象火那样红。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 炮火连天[pào huǒ lián tiān]
      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 煽风点火[shān fēng diǎn huǒ]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比喻怂恿鼓动,挑起事端那些专事煽风点火的阴谋家
  • 泼油救火[pō yóu jiù huǒ]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 火树琪花[huǒ shù qí huā]
      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
  • 火上弄雪[huǒ shàng nòng xuě]
      雪遇火即溶。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也比喻非常容易。
  • 火树星桥[huǒ shù xīng qiáo]
      形容节日的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色。
  • 大动肝火[dà dòng gān huǒ]
      指大怒。 大怒、盛怒、暴怒而使情绪变得格外激动见到我,他便大动肝火
  • 石火光阴[shí huǒ guāng yīn]
      表示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 以火救火[yǐ huǒ jiù huǒ]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 引风吹火[yǐn fēng chuī huǒ]
      引:招来。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 束蕴请火[shù yùn qǐng huǒ]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
  • 火伞张[huǒ sǎn zhāng]
      火伞:比喻烈日;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 向火乞儿[xiàng huǒ qǐ ér]
      向火:烤火;乞儿:乞丐。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
  • 火烧眉毛[huǒ shāo méi mao]
      火烧到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 比喻事态十分严重 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宋. 释普济《蒋山法泉禅师》
  • 灯火辉煌[dēng huǒ huī huáng]
      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 飞蛾扑火[fēi é pū huǒ]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 救民水火[jiù mín shuǐ huǒ]
      水火:比喻深重的灾难。把老百姓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 判若水火[pàn ruò shuǐ huǒ]
      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像水与火那样,互不相容
  • 香火不绝[xiāng huǒ bù jué]
      指信神者所供养的香烛不断绝。亦作“香火不断”。
  • 水火无情[shuǐ huǒ wú qíng]
      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灾祸。 指水灾、火灾来势凶猛,毫不容情
  • 明火执仗[míng huǒ zhí zhàng]
      明:点明;执:拿着;仗:兵器。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胆敢于夜间公然持火照明,携带器仗,入室抢劫。形容明目张胆地为非作歹,毫无顾忌
  • 火树银花[huǒ shù yín huā]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形容灯火通明、烟火灿烂的节日夜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唐. 苏味道《观灯》
  • 隔岸观火[gé àn guān huǒ]
      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隔岸相望火灾,比喻不关痛痒,袖手旁观 在人家有危难的时候,你是挺身而出还是隔岸观火,这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 烈火真金[liè huǒ zhēn jīn]
      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真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
  • 钻火得冰[zuān huǒ dé bīng]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 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楚 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 北齐. 刘昼《新论》
  • 鼻端生火[bí duān shēng huǒ]
      以之形容马行疾速。
  • 黑灯瞎火[hēi dēng xiā huǒ]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
  • 连天峰火[lián tiān fēng huǒ]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 火齐木难[huǒ jì mù nán]
      火齐:宝石名;木难:宝珠名。 比喻珍奇难得之物。多指诗文书画等。
  • 油煎火燎[yóu jiān huǒ liǎo]
      形容痛苦或焦灼。 急迫,着急班车还没来,他急得油煎火燎
  • 怒火中烧[nù huǒ zhōng shāo]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 火列星屯[huǒ liè xīng tún]
      火列:一列列火堆;星屯:星罗棋布的村庄,指驻扎下来的军队。形容军队阵势强大。
  • 烟火之警[yān huǒ zhī jǐng]
      烟火:烽火。边界发一战事,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报警。
  • 性烈如火[xìng liè rú huǒ]
      性:性情,脾气。形容性情暴躁。
  • 七月流火[qī yuè liú huǒ]
      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 招风揽火[zhāo fēng lǎn huǒ]
      比喻招惹是非。
  • 不食烟火[bù shí yān huǒ]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 了如观火[liǎo rú guān huǒ]
      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 银花火树[yín huā huǒ shù]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 救火投薪[jiù huǒ tóu xīn]
      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 火上弄冰[huǒ shàng nòng bīng]
      比喻易于败亡,事情很容易办到。
  • 不通水火[bù tōng shuǐ huǒ]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 势如水火[shì rú shuǐ huǒ]
      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 火耕水耨[huǒ gēng shuǐ nòu]
      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火耕:放火烧去杂草,垦田种植谷物。水耨(nòu):将水灌入农田以消灭杂草。
  • 火烛银花[huǒ zhú yín huā]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 烈火轰雷[liè huǒ hōng léi]
      炽烈的火,轰响的雷。比喻性情急躁暴烈。
  • 投膏止火[tóu gāo zhǐ huǒ]
      膏:油。用油去浇灭火,结果火烧得更旺。比喻举措不当,适得其反。
  • 十万火急[shí wàn huǒ jí]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形容非常紧急,刻不容缓。旧时紧急递送的文书常标此语,今多用于军令、公文、电报
  • 火烛小心[huǒ zhú xiǎo xīn]
      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
  • 一家一火[yī jiā yī huǒ]
      指所有家当什物。
  • 雪窗萤火[xuě chuāng yíng huǒ]
      比喻勤学苦读。同“雪窗萤几”。
  • 乌灯黑火[wū dēng hēi huǒ]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乌灯黑火的,怎么看书
  • 救火扬沸[jiù huǒ yáng fèi]
      沸:开水。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形容情况危急。 把沸水泼出去救火。比喻劲没有用在点子上,不解决根本问题当是之时,吏政若救火扬沸。——《史记》
  • 打得火热[dǎ dé huǒ rè]
      形容关系十分亲密。 形容关系极度密切(多指男女关系)吴二浪子现同按 察司街南胡同张家里士娼叫 小银子的打得火热。——《老残游记》
  • 烈火烹油[liè huǒ pēng yóu]
      形容气氛更加热烈。
  • 洞若观火[dòng ruò guān huǒ]
      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形容对事物观察得清楚明白,就像看火一样 老祖台察吏安民,洞若观火。——清. 钱谦益《致郎制台》
  • 燎原烈火[liáo yuán liè huǒ]
      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使人无法接近。比喻不断壮大,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
  • 顺风吹火[shùn fēng chuī huǒ]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 厝火燎原[cuò huǒ liǎo yuán]
      放火燎原,比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
  • 水盛胜火[shuǐ shèng shèng huǒ]
      盛:强烈。水势盛大定能战胜火势。比喻善良终究能战胜邪恶。
  • 星桥火树[xīng qiáo huǒ shù]
      形容节日的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色。
  • 心如火焚[xīn rú huǒ fén]
      心中好像火烧一样。形容焦急万分。
  • 以火去蛾[yǐ huǒ qù é]
      娥喜投火,用火驱赶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 把薪助火[bǎ xīn zhù huǒ]
      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
  • 绝薪止火[jué xīn zhǐ huǒ]
      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 烟熏火燎[yān xūn huǒ liǎo]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嗓子烟熏火燎地难受
  • 火龙黼黻[huǒ lóng fǔ fú]
      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
  • 解衣包火[jiě yī bāo huǒ]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
  • 事火咒龙[shì huǒ zhòu lóng]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 若张火伞[ruò zhāng huǒ sǎn]
      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 钻冰求火[zuān bīng qiú huǒ]
      比喻徒劳无功。
  • 交梨火枣[jiāo lí huǒ zǎo]
      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 昆冈之火[kūn gāng zhī huǒ]
      昆仑山失火,将玉和石头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同归于尽。
  • 火伞高张[huǒ sǎn gāo zhāng]
      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 烈火辨日[liè huǒ biàn rì]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 石火风灯[shí huǒ fēng dēng]
      比喻为时短暂。
  • 张火伞[zhāng huǒ sǎn]
      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 舌锋如火[shé fēng rú huǒ]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 刀山火海[dāo shān huǒ hǎi]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比喻极困难和极危险的地方,也说“火海刀山”
  • 电光石火[diàn guāng shí huǒ]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 干柴烈火[gān chái liè huǒ]
      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 干柴和烈火放到一块。比喻形势发展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也比喻男女之间情欲炽盛
  • 惊风扯火[jīng fēng chě huǒ]
      形容大惊小怪,自我惊扰。
  • 火光烛天[huǒ guāng zhú tiān]
      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 火妻灰子[huǒ qī huī zǐ]
      焚妻灭子。指毁弃家室。
  • 厝火积薪[cuò huǒ jī xīn]
      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置火种于堆积的柴薪之下。比喻危机已伏,尚懵然未觉
  • 自相水火[zì xiāng shuǐ huǒ]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 火传穷薪[huǒ chuán qióng xīn]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 红红火火[hóng hóng huǒ huǒ]
      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
  • 星火燎原[xīng huǒ liáo yuán]
      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 州官放火[zhōu guān fàng huǒ]
      指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 厝薪于火[cuò xīn yú huǒ]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 火光冲天[huǒ guāng chōng tiān]
      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
  • 明火执杖[míng huǒ zhí zhàng]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 烟断火绝[yān duàn huǒ jué]
      指人烟灭绝。
  • 薪尽火传[xīn jìn huǒ chuán]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柴虽燃尽,火种仍能留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 薪尽火传,工匠市廛都有韵。——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 撮盐入火[cuō yán rù huǒ]
      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食盐洒入火中发出迸裂之声。比喻性急容易发作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元. 王实甫《西厢记》
  •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抱着柴草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助其势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
  • 火居道士[huǒ jū dào shi]
      指有家庭妻儿的道士。 成家结婚的道士
  • 假阶救火[jiǎ jiē jiù huǒ]
      假:借;阶:梯子。比喻做事不讲效率,做事机械。
  • 热火朝天[rè huǒ cháo tiān]
      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形容群众性工作或运动蓬勃开展,气氛热烈热火朝天的参军运动
  • 火中取栗[huǒ zhōng qǔ lì]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说是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被人利用,担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 窝火憋气[wō huǒ biē qì]
      把屈辱或恼怒强压在心底,不敢或不能发泄。 〈方〉∶压住性子他站在院子里,窝火憋气地瞅着屋里大讲特讲的张秋菊
  • 火尽灰冷[huǒ jìn huī lěng]
      比喻权势消失。
  • 水火兵虫[shuǐ huǒ bīng chóng]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 鼻头出火[bí tóu chū huǒ]
      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 烽火四起[fēng huǒ sì qǐ]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 心急火燎[xīn jí huǒ liǎo]
      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焦急。 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也说“心急如焚”、“心急如火”
  • 熬油费火[áo yóu fèi huǒ]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 撩火加油[liáo huǒ jiā yóu]
      犹言火上加油。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
  • 饥火烧肠[jī huǒ shāo cháng]
      饥不可忍,如火烧肚肠。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 饥饿强烈,胃肠中有火烧火燎之感
  • 急三火四[jí sān huǒ sì]
      形容非常匆忙。 〈方〉∶形容非常匆忙饭还没吃完,他就急三火四地跑出去了
  • 无名火气[wú míng huǒ qì]
      说不出来由的火气。
  • 烟消火灭[yān xiāo huǒ miè]
      烟云消散,火光熄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 水深火热[shuǐ shēn huǒ rè]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比喻生活处境极端艰难痛苦1884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故宫博物馆》
  • 汤烧火热[tāng shāo huǒ rè]
      指生病发高烧。
  • 火上浇油[huǒ shàng jiāo yóu]
      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比喻使人更加恼怒或助长事态发展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如火上浇油。——《元曲选.陈州粜米》
  • 火然泉达[huǒ rán quán dá]
      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 杀人放火[shā rén fàng huǒ]
      指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

火[huǒ]字在中间的词语

  • 灭火机[miè huǒ jī]
      在喷射动力作用下,使灭火药剂迅速射向火源的灭火设备。常用的有“1211”、二氧化碳、合成泡沫、干粉等灭火机。“1211”为含氟、溴的化学灭火剂,其内含一个碳、两个氟、一个氯、一个溴原子,故名。使用“1211”灭火机时,受热产生的溴离子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使燃烧链锁反应中止,能高效、低毒扑救多种类型火灾。
  • 吹火筒[chuī huǒ tǒng]
      用以吹气助燃的筒子。
  • 油火虫虫[yóu huǒ chóng chóng]
      方言。即萤火虫。
  • 防火漆[fáng huǒ qī]
      本身不易燃烧,并能阻止或延缓燃烧的涂料。 分非膨胀型和膨胀型两大类。前者受热不变,高热难燃;后者遇热会起泡形成多孔炭质层或放出不燃气体,起阻燃作用。其配方中常含氯化石蜡、氯化橡胶、硼酸、磷酸二氢铵、硫酸盐等。用于涂刷内外墙壁、板壁、船舱等。
  • 禁火日[jìn huǒ rì]
      指寒食节。
  • 風雷火炮[fēng léi huǒ pào]
      形容十分急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上前天我们才到 上海,货还没有起完,到了半夜里,忽然宪太太来了,风雷火炮的一阵,马上就要开船,脸上很带点怒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三回:“十万砖,送了七次,还拣不到四万。一面又是风雷火炮的催货。”
  • 灭火器[miè huǒ qì]
      一种消防器具。器内装置可产生灭火气体或泡沫的化学物质,用时喷射在火焰上,可以使火熄灭。 亦称“灭火筒”,通过喷射灭火剂来熄灭小火的一种手提式或滚轮式灭火器械
  • 导火索[dǎo huǒ suǒ]
      导火线。
  • 灯火管制[dēng huǒ guǎn zhì]
      战争时期城市﹑工矿区﹑军事﹑交通要地等统一管理灯火照明的防空措施。
  • 香火堂[xiāng huǒ táng]
      同“香火祠”。
  • 拔火罐[bá huǒ guàn]
      利用热力排除玻璃、瓷质或竹制火罐内空气,造成负压吸附在患部皮肤上,使局部郁血或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使皮下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旺盛,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止痛消肿、驱散风寒湿邪等作用。
  • 香火祠[xiāng huǒ cí]
      指供神祭祖的祠堂。
  • 烧天火把[shāo tiān huǒ bǎ]
      比喻急躁的性子。
  • 封火砖墙[fēng huǒ zhuān qiáng]
      为防火灾而筑的夹层砖墙。
  • 烈火乾柴[liè huǒ qián chái]
      喻男女欢情甚浓。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怎当得他每两下烈火乾柴,你贪我爱,各自有心,竟自勾搭上了。”《红楼梦》第六九回:“真是一对烈火乾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得开。”
  • 毛焦火辣[máo jiāo huǒ là]
      形容酷热。
  • 打火石[dǎ huǒ shí]
      指一种经打火刀冲击后能发生火花的天然燧石。
  • 放火罪[fàng huǒ zuì]
      在我国,指故意放火焚烧工厂、矿场、油田、港口、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公共建筑物或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出火珠[chū huǒ zhū]
      美玉玫瑰的别名。
  • 香火道人[xiāng huǒ dào rén]
      寺庙中照料香火﹑打杂的人。
  • 营火会[yíng huǒ huì]
      一种露天晚会,大家围着火堆谈笑歌舞、表演节目等。参加的多是青少年。 一种露天晚会,大家围着火堆谈笑歌舞、表演节目等。参加的多是青少年
  • 竹火笼[zhú huǒ lóng]
      一种内置瓦器﹑可供燃香的竹编香笼。南朝梁沈约有《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白鹤吐氛氲。”
  • 明灯火仗[míng dēng huǒ zhàng]
      点起灯火。
  • 引火线[yǐn huǒ xiàn]
      在确定的时间内,引爆炸弹﹑炸药包等的易燃绳线。也称导火线。
  • 自行火炮[zì xíng huǒ pào]
      车炮一体,能自行运动的火炮。主要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机动越野性能好,多数有装甲防护,主要用于伴随装甲兵、摩托化步兵作战。
  • 拨火棒[bō huǒ bàng]
      拨弄炉火的短棒。喻挑拨者。
  • 香火地[xiāng huǒ dì]
      同“香火田”。
  • 吐火罗语[tǔ huǒ luó yǔ]
      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 烟火物[yān huǒ wù]
      指熟食。
  • 交叉火力[jiāo chā huǒ lì]
      战斗中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射击点进行射击,因而火线交叉的火力。 战斗中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射击点进行射击,因而火线交叉的火力
  • 雷火签儿[léi huǒ qiān ér]
      命令急速将犯人捉拿归案的凭证。
  • 救火会[jiù huǒ huì]
      消防机构的旧称。
  • 香火社[xiāng huǒ shè]
      1.佛教徒的结社。以“香火”名社,盖取“香火因缘”之意。 2.泛指志同道合者的结盟。
  • 活火山[huó huǒ shān]
      在人类历史时期经常或周期性地喷发的火山。 近期或经常能够放出熔岩、火成碎屑物或气体的一种火山
  • 铁火轮[tiě huǒ lún]
      指火车。
  • 骑火茶[qí huǒ chá]
      茶名。清明前后采制。
  • 竞火树[jìng huǒ shù]
      传说中一种可以辟火的植物。
  • 拉火线[lā huǒ xiàn]
      手榴弹等引爆的拉线。
  • 打火店[dǎ huǒ diàn]
      客店,旅舍。
  • 拨火棍[bō huǒ gùn]
      一条装手柄,另一头变曲或带钩,用来调整或翻动燃烧的木柴或煤炭(如在壁炉)或类似的燃烧材料。 一条装手柄,另一头变曲或带钩,用来调整或翻动燃烧的木柴或煤炭(如在壁炉)或类似的燃烧材料
  • 烽火台[fēng huǒ tái]
      古代边防举火报警的建筑。 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
  • 灶火坑[zào huǒ kēng]
      即灶肚。
  • 乞火人[qǐ huǒ rén]
      指推荐贤士的人。
  • 小火者[xiǎo huǒ zhě]
      明代宦官中之地位低者。
  • 风火墙[fēng huǒ qiáng]
      防火墙。
  • 毛火虫[máo huǒ chóng]
      ∶松毛虫。 〈方〉∶松毛虫
  • 休火山[xiū huǒ shān]
      指暂时不喷发的火山。
  • 死火山[sǐ huǒ shān]
      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即长期以来未复活过的火山。
  • 風火事[fēng huǒ shì]
      急不可待的或有危险性的事情。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月娘 道:‘一个风火事,还像寻常慢条斯礼儿的。’”《宦海》第十八回:“好在你的宝眷回去,也不是什么风火事儿,略略的耽搁几天,想来也没有什么。”孙犁《风云初记》三:“各村殷实户主,都得出人买枪,这是件风火事儿,区上要没个靠近的人儿,咱们可有很多事不好办哩!”
  • 引火柴[yǐn huǒ chái]
      用于引火的柴火。
  • 流火之乌[liú huǒ zhī wū]
      武王伐纣时预兆王朝勃兴的赤乌。
  • 无烟火药[wú yān huǒ yào]
      燃烧时产生微烟的火药。分单基药(如硝化棉加助剂制的火药)、双基药(如硝化棉与硝化甘油制成的火药)、三基药(如含硝化棉、硝化甘油和硝基胍的火药)等。通常由硝酸纤维素用有机溶剂(如乙醇等)胶化成形后,挥发除去溶剂而成。是军事上最常用的发射药。
  • 芦荡火种[lú dàng huǒ zhǒng]
      沪剧剧目。1960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郭建光等十八个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以茶馆店老板娘身份活动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智斗勾结日本侵略军的忠义救国军头目胡传魁、刁德一,掩护伤员,并在伤员痊愈后,设计一举歼灭敌人。京剧《沙家浜》据此改编。
  • 打火刀[dǎ huǒ dāo]
      用来敲打火石的刀形铁片。
  • 跪火链[guì huǒ liàn]
      旧时刑罚的一种。
  • 耐火砖[nài huǒ zhuān]
      简称“火砖”。用作砌筑窑炉及高温设备的定形耐火材料。 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砖
  • 水火炉[shuǐ huǒ lú]
      一种便于移动的金属小火炉,旁有一小门,上有两孔,以置茶壶﹑小镬,可供暖酒热水之用。
  • 猛火油[měng huǒ yóu]
      指石油。
  • 望火楼[wàng huǒ lóu]
      犹今消防瞭望塔。
  • 香火秀才[xiāng huǒ xiù cái]
      即奉祀生。不经科举考试,赐予秀才功名,以管理先祖祠庙的祭祀。
  • 营火晩会[yíng huǒ wǎn huì]
      一种露天晩会。参加者围着火堆进行各种活动。
  • 柴火饭[chái huǒ fàn]
      柴火烧的饭。指普通人家的平常饭食。
  • 一火洒[yī huǒ sǎ]
      一伙。
  • 运载火箭[yùn zài huǒ jiàn]
      将宇宙飞行器运送到预定轨道的火箭。一般为2运载火箭3级的多级火箭。大多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宇宙飞行器装在其前端,并与分离机构相联接。当最末一级火箭将宇宙飞行器送到预定轨道运行后,便与宇宙飞行器相分离,这时有的末级火箭也会依一定轨道运行而不立即入大气层坠毁,而成为一个人造天体。
  • 素火腿[sù huǒ tuǐ]
      1.江浙一带称笋脯为素火腿。 2.一种形似火腿的素食品。以豆腐皮加佐料制成。
  • 香火情[xiāng huǒ qíng]
      指焚香盟誓之情。古人盟誓,多设香火告神。
  • 灰移火变[huī yí huǒ biàn]
      谓节序改易。
  • 黑色火药[hēi sè huǒ yào]
      用75%的硝酸钾、10%的硫和15%的木炭混合制成的火药,黑色,粒状,爆炸时烟雾很大。供军用、猎用和爆破用,也用来做花炮。黑色火药是我国唐朝时发明的。
  • 烽火楼望[fēng huǒ lóu wàng]
      古代边防作为瞭望及烽燧报警用的建筑。
  • 水火棍[shuǐ huǒ gùn]
      旧时衙门差役所使用的上黑下红﹑上圆下略扁的木棍。
  • 瞎火兵[xiā huǒ bīng]
      比喻丧失作战能力的士兵。
  • 痰火司[tán huǒ sī]
      旧时民间崇拜的一种神。
  • 喷火器[pēn huǒ qì]
      又名火焰喷射器。一种喷射火焰的近战武器。
  • 消火栓[xiāo huǒ shuān]
      消防用水的管道上的一种装置,有出水口和水门,供救火时接水龙带用。
  • 烟火食[yān huǒ shí]
      指熟食。
  • 拔火罐子[bá huǒ guàn zi]
      拔火罐治疗时使用的器具。一种用竹筒﹑陶瓷或玻璃等制成的小罐。也称火罐。
  • 耐火材料[nài huǒ cái liào]
      耐火度在1580°c以上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以黏土、石英、白云石、菱镁矿、石墨等天然矿物或人造氧化物、碳化物、硅化物、氮化物等为原料,经粉碎、混和、成型、干燥、烧成等工序制得,或直接用电熔法制得。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耐急冷急热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石油、机械制造、硅酸盐、动力等工业领域。
  • 香火田[xiāng huǒ tián]
      指为奉祀﹑供养用的田地。
  • 衣火光[yī huǒ guāng]
      相传春秋时,楚庄王奢靡无度,欲以大夫礼厚葬爱马。优孟闻之,巧言讽谏,诙谐相劝:“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后遂用作典故,谓被焚。
  • 跳火坑[tiào huǒ kēng]
      比喻被迫进入一个最恶劣的环境。 比喻被迫进入一个最恶劣的环境
  • 着火点[zháo huǒ diǎn]
      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c,在和空气接触下到达40°c即可燃烧。故化学实验室所需的少量白磷,通常把它保存在水中。
  • 风火事[fēng huǒ shì]
      急不可待的或有危险性的事情。
  • 禁火天[jìn huǒ tiān]
      指寒食节。
  • 龙火衣[lóng huǒ yī]
      即龙衮。皇帝之服。因上绣山龙藻火,故称。
  • 引火点[yǐn huǒ diǎn]
      可燃性物体开始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称着火点﹑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