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新华字典>杖组词

杖相关字典

杖[zhà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化杖[huà zhàng]
      1.亦作“化仗”。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 2.后汉费长房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长房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长房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长房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长房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长房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发冢剖棺,杖犹存焉。”见《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后用长房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
  • 委杖[wěi zhàng]
      见“委仗”。
  • 瑶杖[yáo zhàng]
      玉杖。
  • 仙人杖[xiān rén zhàng]
      1.菜名。可入药。又名仙人杖草。 2.枸杞的别名。为常用中药。 3.中药名。一种枯笋。 4.仙人掌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全身长有细毛刺,茎成圆形,长一米左右,形状象拐杖。五六月间,开黄色花朵于杖的顶端。供观赏。参见“仙人掌”。
  • 拄杖[zhǔ zhàng]
      1.执持。 2.支撑着拐杖。 3.手杖,拐杖。
  • 策杖[cè zhàng]
      拄杖:策杖而归|策杖入幽户。
  • 球杖[qiú zhàng]
      1.亦作“球仗”。 2.古时击球用具。 3.宋时以击球之杖涂饰金银﹐作为仪仗﹐用于导引。
  • 刀杖[dāo zhàng]
      见“刀仗”。
  • 机杖[jī zhàng]
      几案与手杖。老年人平时以几靠身,以杖扶持,故喻年迈。机,通“几”。
  • 担杖[dān zhàng]
      1.亦作“担仗”。 2.担子。指行李﹑货物等。 3.扁担。
  • 棁杖[zhuō zhàng]
      木杖。
  • 束杖[shù zhàng]
      1.捆起来的刑具。 2.收起刑具。参见“束杖理民”。
  • 赐杖[cì zhàng]
      1.古代帝王对有功年老的大臣赐予手杖,以为荣宠。又对高年赐予王杖,为养老之礼。始行于汉,后世不废。 2.皇帝或尊长对臣下施以杖刑。
  • 藜杖[lí zhàng]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
  • 等杖[děng zhàng]
      即等长杖。
  • 野杖[yě zhàng]
      谓持杖野游。
  • 廷杖[tíng zhàng]
      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至有当廷被杖死者。 帝王在朝廷上杖责臣子
  • 盐杖[yán zhàng]
      1.打鼓的一种谱子。 2.植物名。
  • 棰杖[chuí zhàng]
      犹棍棒。
  • 折杖[shé zhàng]
      刑法名。宋初定折杖制,规定各等流刑﹑徒刑﹑杖刑﹑笞刑责杖数,以及杖﹑笞的尺寸。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折杖》﹑《宋史.刑法志一》。
  • 行杖[xíng zhàng]
      谓用杖责打。
  • 爪杖[zhǎo zhàng]
      一种生活用品。形如手而弯其指﹐有长柄﹐背痒时用以抓爬。亦名如意。
  • 筇竹杖[qióng zhú zhàng]
      用筇竹所制的手杖。
  • 擀杖[gǎn zhàng]
      即擀面棒。
  • 旗杖[qí zhàng]
      见“旗仗”。
  • 繦杖[qiǎng zhàng]
      襁褓和藜杖。繦,通“襁”。汉 扬雄《太玄·勤》:“吾其泣呱呱,未得繦杖。”范望 注:“幼者宜繦,老者宜杖,勤苦之家,故未得也。”
  • 黎杖[lí zhàng]
      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黎,通“藜”。
  • 夜明杖[yè míng zhàng]
      传说中夜间发光的拐杖。
  • 骆驼杖[luò tuó zhàng]
      一种仪仗。
  • 仰杖[yǎng zhàng]
      见“仰仗”。
  • 木瓜杖[mù guā zhàng]
      用木瓜枝干做的拄杖。
  • 定光佛杖[dìng guāng fó zhàng]
      即佛面竹。
  • 朽杖[xiǔ zhàng]
      破旧兵器。
  • 苇杖[wěi zhàng]
      以蒲苇为杖,聊以示辱。谓刑罚宽仁。
  • 桑节杖[sāng jié zhàng]
      带节的桑木手杖。
  • 蛇杖[shé zhàng]
      手杖;拐杖。
  • 面杖[miàn zhàng]
      擀面杖。制作面食时用的木棍儿。
  • 延年杖[yán nián zhàng]
      古代帝王赐给老臣的手杖,以示优遇。
  • 过头拄杖[guò tóu zhǔ zhàng]
      见“过头杖”。
  • 等长杖[děng cháng zhàng]
      宋代募兵﹐按身高分等第﹐后以不同长度的木杖为度量标准﹐称为“等长杖”。又称等杖。
  • 酸杖[suān zhàng]
      虎杖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虎杖》。
  • 明杖[míng zhàng]
      1.盲人用以探路的手杖。 2.比喻主要帮手。
  • 倒杖[dǎo zhàng]
      见“倒杖策”。
  • 齿杖[chǐ zhàng]
      古代帝王授给老年人的手杖。
  • 脊杖[jǐ zhàng]
      古时一种施于背部的杖刑。
  • 月杖[yuè zhàng]
      1.亦作“月仗”。 2.中国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
  • 杵杖[chǔ zhàng]
      1.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2. ∶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 合欢杖[hé huān zhàng]
      五代时刘铢所置酷刑。用刑时两杖同时击打,称合欢杖。
  • 乌杖[wū zhàng]
      上作乌头形,下有平底金属套的扶杖。
  • 桃枝杖[táo zhī zhàng]
      桃枝竹制成的拐杖。为杖中佳品。
  • 锡杖[xī zhàng]
      僧人所持的禅杖。其制﹕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Khakkhara)﹐取锡锡作声为义。 佛家语。僧人所持的手杖。杖头有锡环,振时作锡锡声。也称“禅杖”、“声杖”、“鸣杖”芒鞋腾雾出,锡杖拨云归。——《梼杌闲评——明珠缘》
  • 方竹杖[fāng zhú zhàng]
      方竹制作的手杖。
  • 香杖[xiāng zhàng]
      指禅杖。
  • 大杖[dà zhàng]
      1.大棍棒。 2.古代刑具之一。
  • 拐杖[guǎi zhàng]
      拐棍。 走路时支撑用的手杖
  • 枷杖[jiā zhàng]
      谓上枷并受杖刑。
  • 颤杖[chàn zhàng]
      小鼓槌。
  • 斑杖[bān zhàng]
      1.藕的别名。 2.虎杖的别名,茎上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点。 3.斑竹所制的手杖。
  • 笞杖[chī zhàng]
      指古代的笞刑与杖刑。
  • 箠杖[chuí zhàng]
      1.棍棒。 汉 王充《论衡·订鬼》:“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
  • 殴杖[ōu zhàng]
      以杖殴打。
  • 过头杖[guò tóu zhàng]
      长度超过人体头部之杖。
  • 铁杖[tiě zhàng]
      1.古兵器名。铁制的棍棒。 2.铁手杖。
  • 随年杖[suí nián zhàng]
      五代的滥刑之一。杖击数与受刑人年龄相同。
  • 银杖[yín zhàng]
      锡杖的美称。
  • 讯杖[xùn zhàng]
      1.古代刑具。拷问囚犯的棍棒。 2.指夹棍。
  • 黄荆杖[huáng jīng zhàng]
      用黄荆木条制的刑杖。
  • 擀面杖[gǎn miàn zhàng]
      擀面用的木棍儿。 一种两端装有手柄或圆头(木制或塑料制)的圆柱体、用于擀、辗面团的木棒
  • 器杖[qì zhàng]
      见“器仗”。
  • 代杖[dài zhàng]
      指为获取报酬而代犯人受杖责。
  • 桐杖[tóng zhàng]
      1.古时为母送丧时拄的孝杖。 2.桐木作的手杖。
  • 臀杖[tún zhàng]
      刑罚名。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等抽击人的臀部。
  • 龙头杖[lóng tóu zhàng]
      饰有龙头的拐杖。
  • 龙杖[lóng zhàng]
      1.亦作“龙仗”。 2.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龙杖”美称竹杖。
  • 魔杖[mó zhàng]
      1.魔鬼的棍棒。喻指邪恶势力。 2.魔术师表演魔术时所用的棍子。 魔术师用的棒杖
  • 邛竹杖[qióng zhú zhàng]
      邛竹制成的手杖。简称“邛杖”。
  • 兵杖[bīng zhàng]
      1.亦作“兵仗”。 2.兵器。 3.特指棍棒一类兵器。 4.借指执兵杖的人。
  • 环杖[huán zhàng]
      犹藜杖。 隐士所持的手杖,杖柄环曲,故名。
  • 王杖[wáng zhàng]
      帝王赐老者之杖。《周礼·秋官·伊耆氏》“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汉 郑玄 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郑司农 云:‘谓年七十当以王命受杖者,今时亦命之为王杖。’”汉 王充《论衡·谢短》:“七十赐王杖,何起?”
  • 鹤杖[hè zhàng]
      老年人所用的手杖。
  • 引杖[yǐn zhàng]
      持杖。
  • 执杖[zhí zhàng]
      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执杖”。
  • 醒心杖[xǐng xīn zhàng]
      中药远志的别名。见宋陶谷《清异录.药谱》。
  • 青筇杖[qīng qióng zhàng]
      筇竹制成的手杖。筇竹﹐出四川邛崃山﹐可为手杖。
  • 衰杖[shuāi zhàng]
      居丧用的麻绖与哭丧棒。
  • 玉鸠杖[yù jiū zhàng]
      以玉鸠为饰的手杖。据《后汉书.礼仪志》载:年七十者授玉杖。杖端以鸠为饰。鸠为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
  • 权杖[quán zhàng]
      1.一种木杖或金属杖,常由执权杖者、执礼杖者或司法行政执行官持着,走在高官职者之前;标志主教等职权。2.借指权威或职位。
  • 苴杖[jū zhàng]
      1.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 2.指父丧。
  • 盲杖[máng zhàng]
      盲人探路用的竿儿。
  • 玉杖[yù zhàng]
      1.饰有玉鸠的拐杖,汉时天子始以赐老人。 2.泛指以玉为饰的美杖。
  • 鞭杖[biān zhàng]
      1.亦作“鞕杖”。 2.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
  • 挺杖[tǐng zhàng]
      方言。棍棒。
  • 袍杖[páo zhàng]
      战袍和兵器。
  • 依杖[yī zhàng]
      见“依仗”。
  • 周杖[zhōu zhàng]
      谓居丧一年。杖,指居丧时所用的竹杖。
  • 问事杖[wèn shì zhàng]
      刑杖。
  • 满杖[mǎn zhàng]
      清代刑法名。杖刑打一百下。
  • 九节杖[jiǔ jié zhàng]
      1.传说仙人所用的手杖。
  • 緑玉杖[lǜ yù zhàng]
      传说中仙人所用的手杖。
  • 刑杖[xíng zhàng]
      刑具,行刑用的棍棒。
  • 龙头拐杖[lóng tóu guǎi zhàng]
      即龙头杖。
  • 柺杖[guǎi zhàng]
      即拐杖。
  • 函杖[hán zhàng]
      见“函丈”。
  • 卭杖[qióng zhàng]
      筇竹制的手杖。
  • 剔牙杖[tī yá zhàng]
      剔除牙垢的细棍。
  • 病杖[bìng zhàng]
      因受棍棒捶挞致伤。
  • 训杖[xùn zhàng]
      以示惩戒的杖责。
  • 门杖[mén zhàng]
      封建社会刑罚之一。 在宫殿门前杖打大臣。
  • 几杖[jī zhàng]
      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
  • 镫杖[dèng zhàng]
      1.亦作“镫仗”。 2.即镫棒。

杖[zhà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杖履[zhàng lǚ]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3.谓拄杖漫步。
  • 杖威[zhàng wēi]
      谓凭恃威权。
  • 杖毙[zhàng bì]
      以杖刑毙命。
  • 杖筴[zhàng cè]
      见“杖策”。
  • 杖棒[zhàng bàng]
      棍棒。
  • 杖楚[zhàng chǔ]
      谓以棍棒拷打。楚,荆条做成的棒。
  • 杖遣[zhàng qiǎn]
      谓施以杖刑后发配。
  • 杖格[zhàng gé]
      杖刑与格刑。泛指刑具。
  • 杖子头[zhàng zǐ tóu]
      头领。
  • 杖锡[zhàng xī]
      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锡,锡杖,云游僧所持法器。
  • 杖头资[zhàng tóu zī]
      指酒钱。
  • 杖舄[zhàng xì]
      1.拐杖与鞋子。 2.谓拄杖行走。
  • 杖头[zhàng tóu]
      1.手杖的顶端。 2.“杖头钱”的省称。指买酒钱。 3.泛指少量的钱。
  • 杖藜[zhàng lí]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2.藜杖;拐杖。
  • 杖竹[zhàng zhú]
      拄着竹杖。
  • 杖林[zhàng lín]
      梵语“泄瑟知林”的义译。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泄瑟知林﹞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泄瑟知林”,即杖林。
  • 杖期[zhàng qī]
      古代服丧的礼制。杖:居丧时拿的棒;期:指一年。用杖服丧的称“杖期”,不用杖服丧的称“不杖期”。
  • 杖乡[zhàng xiāng]
      1.《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梁沈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2.代指六旬老人。
  • 杖子[zhàng zi]
      1.棍棒。多指仪杖或刑杖。 2.板壁。
  • 杖脊[zhàng jǐ]
      以杖挞脊背。杖刑中最重的一种。
  • 杖贤[zhàng xián]
      依靠贤德的人。
  • 杖力[zhàng lì]
      依靠武力。
  • 杖限文书[zhàng xiàn wén shū]
      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
  • 杖疮[zhàng chuāng]
      受杖刑后的创伤。
  • 杖鼓曲[zhàng gǔ qǔ]
      古乐曲名。用杖鼓伴奏的乐曲。
  • 杖革[zhàng gé]
      处以杖刑并革职。
  • 杖臿[zhàng chā]
      执锹。谓掘土劳作。
  • 杖绖[zhàng dié]
      1.孝杖与丧服。 2.指孝服。
  • 杖拏[zhàng ná]
      1.持桨。 2.借指渔父。
  • 杖斧之臣[zhàng fǔ zhī chén]
      指掌握兵权的武臣。
  • 杖制[zhàng zhì]
      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周显德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
  • 杖斧[zhàng fǔ]
      谓持斧以为威权。
  • 杖限[zhàng xiàn]
      1.谓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 2.即杖限文书。
  • 杖刑[zhàng xíng]
      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 杖记[zhàng jì]
      古代武官在所持梃上记载所掌兵员的数字,称为杖记。
  • 杖马棰[zhàng mǎ chuí]
      执马鞭。
  • 杖屦[zhàng jù]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3.拄杖漫步。
  • 杖棰[zhàng chuí]
      1.指杖刑用的棍棒。 2.指杖刑。
  • 杖机[zhàng jī]
      见“杖几”。
  • 杖洋[zhàng yáng]
      旧时对英国铸造的一种银元的俗称。匝面图案为一手持三叉戟的不列颠女神像,并用汉英和马来文标明“一圆”字样。1895年起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铸造,大小轻重仿墨西哥鹰洋。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
  • 杖杀[zhàng shā]
      用杖打死。
  • 杖杜宰相[zhàng dù zǎi xiàng]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典选部时,选人严迥判语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识‘杕’字,谓吏部侍郎韦陟曰:此云‘杖杜’何也?陟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讥其才疏学浅。
  • 杖者[zhàng zhě]
      指老年人。
  • 杖策[zhàng cè]
      1.亦作“杖筴”。 2.拄杖。 3.执马鞭。谓策马而行。 4.谓追随;顺从。
  • 杖式[zhàng shì]
      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
  • 杖节[zhàng jié]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杖[zhàng]字在中间的词语

  • 入门杖子[rù mén zhàng zǐ]
      宋朝对重犯所施的一种酷刑。
  • 毬杖踢弄[qiú zhàng tī nòng]
      宋 代的一种技艺表演。
  • 球杖踢弄[qiú zhàng tī nòng]
      宋代的一种技艺表演。
  • 两杖鼓[liǎng zhàng gǔ]
      打击乐器名。又称羯鼓。
  • 枪杖手[qiāng zhàng shǒu]
      见“枪仗手”。
  • 倒杖策[dǎo zhàng cè]
      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
  • 弃杖草[qì zhàng cǎo]
      中药淫羊藿的别名。谓老人服用此药,可以丢掉拐杖,故名。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淫羊藿》。

杖[zhàng]字的成语

  • 杖莫如信[zhàng mò rú xìn]
      杖:通“仗”,凭借。可仗恃的莫过于守信用。
  • 伯俞泣杖[bó yú qì zhàng]
      指孝顺父母。
  • 杖履相从[zhàng lǚ xiāng cóng]
      指追随左右。
  • 束杖理民[shù zhàng lǐ mín]
      指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 凭几据杖[píng jī jù zhàng]
      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
  • 杖头木偶[zhàng tóu mù ǒu]
      以木棍举托操纵木偶、做出各种造型动作的一种木偶戏。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以木棍举托操纵木偶、做出各种造型动作的一种木偶戏
  • 芒鞋竹杖[máng xié zhú zhàng]
      芒鞋:草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地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
  • 笞杖徒流[chī zhàng tú liú]
      笞:鞭打;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指古代的四种刑罚。
  • 明火执杖[míng huǒ zhí zhàng]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 大杖则走[dà zhàng zé zǒu]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传说舜父用大棒打舜,舜逃走躲避,免得父亲背上不义的名声,后比喻为了大义进行忍让
  • 拿刀动杖[ná dāo dòng zhàng]
      挥舞刀枪棍棒。泛指动武。
  • 竹杖化龙[zhú zhàng huà lóng]
      借指得道成仙。
  • 杖化龙[zhàng huà lóng]
      竹杖化作一条龙。比喻得道成仙。
  • 竹杖成龙[zhú zhàng chéng lóng]
      竹杖化作一条龙。比喻得道成仙。
  • 掷杖成龙[zhì zhàng chéng lóng]
      后以之为典,借指还乡。
  • 杖钺一方[zhàng yuè yī fāng]
      钺:古兵器。在一方手持大钺。比喻掌握兵权或驻扎一方。
  • 杖履纵横[zhàng lǚ zòng héng]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 杖策窥园[zhàng cè kuī yuán]
      杖策:拄杖。扶着拐杖,也要去园中看看。指不读死书,而是要观察、了解社会。
  • 盲者失杖[máng zhě shī zhàng]
      杖:手杖,拐杖。瞎子失去了拐杖。比喻失去依靠。
  • 竹杖芒鞵[zhú zhàng máng xié]
      鞵:鞋。穿着草鞋,拿着竹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