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宇文融生平

宇文融生平介绍

宇文融(?-73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侍中宇文节之孙。宇文融明辨有吏干。开元初任监察御史。进御史中丞,出为魏州刺史。入为鸿胪卿,兼户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善于荐举人才,在相期间,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仅百日即罢贬为汝州刺史,又流严州,卒于途中。>>查看宇文融的诗词古文

人物事迹

  宇文融与盛唐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盛唐时代(即开元天宝时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不仅是唐代历史的转折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以“变革”为“核心命题”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旧的财政、经济、军事和行政体制已经不能有效地应对,许多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地化解,整个社会潜伏着种种危机。

  这时,宇文融(?~730)应运而出。从开元九年起,宇文融上奏并主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括户运动,随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唐代的财政、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为“开元盛世”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宇文融”这个名字都与“兴利之臣”联系在一起,在官方史书中更是被视为“奸臣”和“小人”,因而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对这位理财家进行一种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本文对宇文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探究宇文融的生平事迹,及其经历的政治斗争。本文认为,宇文融的一生非常曲折,曾经二起二落,并对开元中叶的中枢政局产生重要影响,而他与政治对手张说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特别是,开元十七年宇文融出任宰相后,以天下为己任,雄心勃勃地继续进行财政改革,却不幸陷入党争的泥潭,横死岭南。

  二是聚焦于宇文融主持的括户运动,对其基本过程、内容、成效,以及组织体制进行深入研究。在括户期间,唐廷先后推出三项改革政策——括户、括田和整顿赋役,三者相互衔接、配套,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此外,宇文融逐步建立了一套内有“所司”、外有十五道“使司”的使职体制,既从组织上保证括户运动的成功,也对唐代财政、行政体制产生较大影响。

  三是以开元十四~十五年天灾为研究背景,剖析唐廷为应对灾害危机而采取发种种举措,以突显宇文融的历史地位和杰出作用。面对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唐廷从弭灾、救灾,以及接济边军三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从而顺利度过这场因天灾造成的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因天灾引发的财政困境,唐廷又于开元十六年开展一场“三位四元”的财政改革:一是漕运改革,一是回造,一是庸调折租,一是和籴,为“开元盛世”打下良好的财政基础。总之,宇文融是开元时代一位著名的、富有改革精神的理财家,他具有独特的经济之才,曾经主持括户运动,参与开元十四~十五年的救灾,并在开元十六年财政改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而在唐朝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认真考察宇文融曲折的一生,深入探究其采取的种种理财措施,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盛唐”的时代内涵及其社会变革将大有裨益。

生平

  宇文融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祖父在贞观时期任过尚书右丞,其父后来任过莱州长史。开元初,他担任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主簿。京兆尹乾源曜赏识他“明辩有吏干”,推荐他入京任监察御史。

  农民流亡问题,到开元时期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广大农民被沉重的赋役所逼,逃离原籍,有的沦为“浮人”(流民),有的成为地主的佃户,全国的户籍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唐朝廷的财税收入。宇文融在政治上比较精明,他看到了这一社会积弊,也悉知玄宗皇帝正为此所困忧,于是,他便在开元九年(721)正月二十八日上书唐玄宗,建议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这个提议正中玄宗下怀,玄宗便命他制定检括之法。12天之后,宇文融拟定的括户方针及具体办法被颁行天下。他任推勾使,依据簿籍检括逃户,短期内收到效果,得玄宗赏识,将他从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擢为从六品上的兵部员外郎。

  从开元十一年八月起,括户、括田及赋役改革结合进行。宇文融被任命为“勾当租庸地税使”,或称“括地使”。玄宗召宇文融到延英殿,和他讨论了实施的具体措施。次年六月,颁发《置劝农使诏》,申明对编户后的流民免征正税,授权宇文融巡行州县可以便宜从事。他顺应广大流民的呼声,提出六年起科(即对新附籍客户免征六年赋调,轻税入官,一年少收一千文杂徭钱),奏玄宗批准执行。当他宣布这项政策时,“老幼欣跃,惟令是从”,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宇文融自己精明能干,且善于知人善任。他前后任用29名劝农判官,多是干练人才,使括户括田、客户附籍和赋役改革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成效,使编户增加80万户到百万户,为全国户数1/10,使税收增加了1/10,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取得了“流户大来”和“王田载理”的双重效果。玄宗把宇文融擢为正四品下的户部侍郎(注:新、旧唐书均为御史中丞),赋予他独立行事的权力,可以直接向州县发号施令。史籍记载,当时“事无巨细,先上劝农使,而后上台省,台省须其意,乃行下”。(注:《新唐书·宇文融传》)当时规定,农忙季节各州县要免去一切劳役,让农民专力收获农作物;对于逃亡又重新回归原籍的流民,地方官府要派员去安抚,给他们提供从事生产的条件等等。这对推动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宇文融得玄宗宠信,但中书令张说素恶他的为人,又恐其权重,因有意压抑他。宇文融的奏议,多被张说反驳。于是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在开元十四年(726)劾奏张说“引术士王庆则夜祠祷解,其亲吏市权招贿”等罪状,玄宗罢张说知政事,命有司审讯。审无结果,张说获释。次年二月,三人彼此攻击,朝廷不安。玄宗知宇文融并非真正履行职责,而是闹朋党之争,便令张说致仕,崔隐甫离任归家,宇文融出任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北)刺史。这年八月,黄河在魏州决口(黄河故道),造成洪灾,玄宗诏授宇文融为河北道宣抚使,充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负责赈灾及漕运事务。他上表请用《禹贡》九河旧道,开稻田以利人,并回易陆运本钱,官收其利。

  开元十六年(728),调入朝担任鸿胪卿,兼户部侍郎。次年六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他很有抱负,又善于选拔人才,推荐宋璟任右丞相,裴耀卿任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均被认为是知人善任。但他仍常引故旧宾客晨夕欢饮,结纳朋党;又性急多言,处事不慎,排斥不同意见,树立的对立面较多。在相位99天,就被牵涉到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信安王李祎的案件中去,遭罢相,贬为汝州刺史。

  宇文融被贬之后,朝廷财政困难,玄宗又思宇文融之功,责怪宰相裴光庭说:“卿等皆言融之恶,朕既贬之矣,今国用不足,将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注:《资治通鉴》213卷开元十七年十月条)裴光庭恐玄宗再召回宇文融,便指使御史劾宇文融的儿子贪赃受贿,致玄宗将宇文融再贬平乐县(今广西平乐县)尉。开元十八年(730),司农少卿蒋岑举劾奏宇文融在汴州时贪污官钱巨万,再被流配崖州(在今海南省三亚)。他连遭打击,身患重病,死于去崖州途中。追赠台州刺史。

猜你喜欢

  • 宝鋆

    宝鋆(1807年-1891年),字佩蘅,索绰络氏,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吉林。道光十八年进士,授礼部主事,擢中允,三迁侍读学士。咸丰时曾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时任军机处行走,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与恭亲王奕訢、瓜尔佳·文祥等自同治初年当枢务,洋务运动时期中央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造就同治中兴。光绪年间晋为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靖,入祀贤良祠。

  • 周洙

    周洙,新繁(今四川新都)人,生平不详。其子表权(后更名表臣),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曾知汉州(民国《新繁县志》卷七及所附《新繁文徵》卷首《姓氏志略》)。

  • 张率

    (475—527)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士简。张瑰子。能诗文。年十二,日作诗或赋一篇,至年十六,积二千余首。齐明帝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为沈约所称,与任昉友善。梁武帝天监初,为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奉命抄乙部书,撰古妇人事送后宫。作《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迁秘书丞,后入寿光省,修丙丁部书抄。累官黄门侍郎,新安太守。有《文衡》等,皆佚。

  • 吴质

    (177—230)三国魏济阴人,字季重。以文才为曹丕所善。汉献帝建安中为朝歌长,迁元城令。入魏,拜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魏明帝太和四年,入为侍中。卒谥丑,后改谥威。

  • 钱继振

    钱继振,字尔玉,号冰心、萧斋,嘉善(今浙江嘉兴)人。钱继登仲弟。继登遭诬就讯,徒步数千里周旋北寺,与兄食贫分甘。在里中与郁之章、曹尔堪辈结柳洲诗社,为“柳洲八子”之一。晚岁筑室曰“鸥旅”以老焉。著有《萧斋集》、《西园日笺》(参《檇李诗系》)。

  •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 顾栋高

    顾栋高(1679-1759),字复初,一字震沧,又自号左畲(yu)。江苏无锡人。清朝官吏,学者。乾隆十六年(1751)以经学入选,任国子监祭酒。融宋、元、明各朝诸儒学谈而一,著有《方儒粹语》、《春秋大事表》、《毛诗类释》、《尚书质疑》等。

  • 郑禧

    平江路人,字熙之。师法董源,善画山水,用墨清润可爱。墨竹禽鸟,学赵孟頫。

  • 朱彭

    (1731—1803)浙江钱塘人,字亦篯,一字青湖。岁贡生。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不就。家素贫,著书不辍。熟悉杭州掌故,并以诗名于江浙间。有《南宋古迹考》、《吴山遗事诗》、《西湖遗事诗》、《抱山堂诗集》等。

  • 阎宽

    生卒年不详。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玄宗天宝初任醴泉尉,后转太子正字。与李白相遇于坊州,白尝有《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国秀集》目录。阎宽有诗名于开元、天宝时,芮挺章选诗5首入《国秀集》,李白赞其诗“沉郁富才力”。《全唐诗》存诗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