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戴圣生平

戴圣生平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查看戴圣的诗词古文

人物成就

  儒学成就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学术影响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人物生平

  戴圣为东周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孙。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戴圣早年与叔父戴德等人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朝野威望很高。但作为礼学的代表人物,戴圣有点居功自傲,不拘小节,甚至于时不时干出一些逾越法纪的事情。因为戴圣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对戴圣的不轨行为视而不见,戴圣也就习惯成自然,愈演愈烈。

  后来,戴圣担任九江太守,而年仅30岁的何武担任了扬州刺史一职,恰巧管辖九江太守。何武按照职权范围,毫无保留的对戴圣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戴圣根本不把何武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何武暗中派人将他的罪行查证清楚,然后向他“露章”,就是故意把罪证透露给他。戴圣知道自己的不端行为被何武掌握,对何武更加憎恨。虽然何武没有告发戴圣,但戴圣担心何武检举自己,就主动辞职,到京城去做博士。到京城后,戴圣对何武仍然有所忌恨,不失时机地在朝廷散布一些何武的坏话。

  不久,戴圣儿子的宾客勾结绿林大盗抢劫,其子受牵连入狱,被官府抓获,羁押在庐江。处理这一起案子的正是何武。真是冤家路窄,戴圣以为自己毁谤了何武定会遭到报复,儿子肯定要被判处死刑。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出乎戴圣的意料,何武根本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处理了参与这起案件的罪犯,对未参与该案的戴圣儿子宣判无罪释放。戴圣因此敬佩何武的爱憎分明和公正司法。只要何武到京城,就一定去诚心诚意地拜访他。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猜你喜欢

  • 周兴岱

    周兴岱(1744—1809)字长五,一字冠三,号东屏,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清朝官吏,周煌次子,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岳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超授内阁学士。擢侍郎,历礼、吏、户诸部。命在南书房行走。

  • 刘仲尹

    盖州人,字致君,号龙山。能诗。海陵王正隆二年进士。以潞州节度副使,召为都水监丞卒。有《龙山集》。

  • 郑馥

    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东都父老望幸》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〇。

  • 许古

    许古(1157-1230)金代文学家。字道真,河间(今属河北)人,明昌五年(1194)进士。宣宗朝自左拾遗拜临察御史,以直言极谏得罪,两度削秩。哀宗立,召为补阙,迁右司谏。致仕,居伊阳(今河南嵩县)。正大七年卒,年七十四。

  • 曾布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大臣,曾易占之子,曾巩异母弟,曾任北宋右相。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曾作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时出任丞相,谥“文肃”,《宋史》有传。

  • 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 解琬

    解琬(?-718年),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乾封元年(666年)应考幽素科考中,调任新政县尉。圣历初年迁任侍御史,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景龙年间,迁任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景云二年(711年),再次升任朔方军大总管,改任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济南县男。开元五年(717年)八十多岁时任同州刺史,次年(718年)去世。

  • 郑畋

    郑畋(823-882),字台文,河南荥阳人,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瞻作相,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寻出为凤翔节度使,拒巢贼有功,授检校尚书左仆射。诗一卷,。《全唐诗》录存十六首。性宽厚,能诗文。

  •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10年3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 徐昭文

    绍兴上虞人,字季章。从韩性学《尚书》,闭门力学。后应辟为吴淞教官。有《通鉴纲目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