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李昂2生平

李昂2生平介绍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26年―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登基,年仅十八岁。李昂在位十四年,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李昂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查看李昂2的诗词古文

生平

  元和四年十月十日生,以其日为庆成节。长庆元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被害后,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改名昂。

  文宗在位期间,颇思图治,遣散宫女三千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牛李党争达到高潮。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

  太和五年(831年),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是被宦官王守澄及其门客探听出来,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唐文宗中计,宋申锡被贬死。太和九年(835年),文宗终于杀死王守澄。王守澄死后仅一个月,李训引诱仇士良等宦官往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的“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导致仇士良等宦官大肆屠杀朝官一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不禁凄然泪下。周墀听了也伏地流涕。

  唐文宗时期,藩镇叛乱频仍。

  开成五年(840年)抑郁成病,正月初四病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葬于章陵,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登基

  唐文宗李昂,穆宗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元和四年(808)十月十日生。本名涵,长庆元年(821)封江王。宦官刘克明等于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大和”。

  文宗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

  文宗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文宗采纳郑注等人的建议,首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这时,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文宗决定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唐朝后期,阶级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发展,宦官掌握禁军,干扰政事,进退大臣,乃至拥立、弑杀皇帝。唐宪宗李纯被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所杀,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穆宗李恒、文宗李昂等,皆立于宦官之手。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成为朝政的一大弊端。文宗即位后,即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大和八年秋,郑注、李训(原名仲言)得当权宦官王守澄引荐,郑注以医术、李训以讲说《周易》成为文宗的亲信。文宗因为他们均系宦官所推引,与之密谋诛除宦官,可免宦官猜疑,故以郑注为太仆卿,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次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训为宰相;又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作为京师外援,逐步开始打击宦官,先后将与杀害宪宗有关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

  要诛除掌握禁军实权的宦官,就必须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李训举户部尚书王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希望两人在赴镇之前,先召募若干兵卒,助除宦官;又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刑部郎中兼御史知杂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由他们罗致一些吏卒以诛宦官。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等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于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官员们回来,奏称疑非真甘露。文宗乃再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一作弘志)等,带领宦官去察看。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时,见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慌忙退出。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这个计划失败。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文宗乘软舆入内宫。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台人约五百人登殿奋击,宦官死伤数十人。但这时宦官已将李训打倒地上,抬着文宗进入宣政门,将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贾、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李训、王涯、贾、舒元舆、王、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君。

去世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杨嗣复和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监国。仇士良、鱼弘志得讯,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文宗闻知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人敢反对。

  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带着无限的惆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

  太子李永死后,文宗曾立敬宗幼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未行册礼就病重了,临终时托孤于宰相杨嗣复、李珏,但当权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因太子不是自己力主所立,矫诏仍废太子为陈王,改立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炎为皇太弟,文宗死后,二人说服李炎逼令李成美自杀。李瀍继位,就是唐武宗。

家庭成员

后妃

  王德妃

  杨贤妃

子女

  鲁王→皇太子→庄恪太子李永,王德妃所生。

  蒋王李宗俭,在李永死后未成为皇储候选,可能在李永之前就夭折了。

  唐文宗有4位女儿。

  兴唐公主

  西平公主

  郎宁公主(薨于咸通年间)

  光化公主(薨于广明年间)

大事年表

公元809年,唐穆宗的第二个儿子李昂出生,原名李涵。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李昂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即位为帝,是为唐文宗。

公元828年,横海留后李同捷叛乱。

公元831年,卢龙节度使发动兵变。

公元835年,朝廷大臣与宦官斗争白热化,发生“甘露之变”,宦官集团掌握朝政大权。

公元840年,李昂在宦官擅权的阴影中,抑郁而死。

猜你喜欢

  • 洪升

    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 张翱

    唐末进士。恃才傲物。昭宗乾宁中至宿州,因于席上调戏刺史陈璠之宠妓,为陈璠杖死。事迹略见《北梦琐言》卷一〇。《全唐诗》存诗1首。

  • 阮侃

    阮侃,晋代医家。字德如,陈留郡(今属河南杞县人)人。幼而聪慧好学,尝官至河内太守,尤对本草有所研究。著有《摄生论》二卷,未见传世。

  • 周锡溥

    湖南湘阴人,字半帆。乾隆四十年进士。授宁朔知县。县故治宁夏府,有旗兵驻防,科敛繁重,锡溥为缓征徭。摄水利同知,调武威县。有《安愚斋文集》、《诗集》。

  • 褚遂良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 余思复

    (1614—1693)明末清初福建将乐人,本名有成,明亡改名,字不远,号中村老人。明诸生。南明亡后,久居山谷,远游吴中,又入黄山,晚始归里。有《中村逸稿》。

  • 慧远

    (334—416)东晋僧。雁门楼烦人,俗姓贾。幼好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年二十一,师从道安,精般若性空之学。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入庐山,结庐讲学。又建莲社,倡弥陀净土法门,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撰有《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 王严光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称钓鳌客。颇有文才而性狂傲。安史乱后任棣州司户。《封氏闻见记》卷一〇录其事迹,并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庄忌

    庄忌(约前188-前105)西汉辞赋家。会稽吴(今苏州吴县)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名严忌,与邹阳、枚乘等唱和,是梁孝王门下著名辞赋家。作品仅存哀时命一篇。此赋感叹屈原生不逢时,空怀壮志而不得伸。是咏屈赋中的佳品。此赋纯属骚体,保持了由贾谊开创的西汉早期骚赋所具有的特点。感情真挚,篇幅短小精悍,是咏屈赋中的佳品。

  • 周贻繁

    周贻繁,字茹馨,湘潭人。元氏县知县张玠室。姊诒端,即文襄左侯夫人也。繁与姊并传诗学于母王。文襄曾合刻其词为《慈云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