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万俟咏生平

万俟咏生平介绍

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查看万俟咏的诗词古文

作品特点

万俟咏词作,曾自编成集,分“雅词”、“侧艳”二体,取名为“盛萱丽藻”。后又删去“侧艳”一体,再编成集,另分“应制”、“风月脂粉”、“雪月风花”、“脂粉才情”、“杂类”五体,周邦彦、田为均为其作序,周邦彦取名《大声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曾著录《大声集》5卷,今已失传。近人赵万里《宋金元人词》仅辑得其词27首。

猜你喜欢

  • 杨梓

    杨梓(1260~1327)元代戏曲家。海盐澉浦(今渐江海盐)人。

  • 李贞

    李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第八子,母燕德妃。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

  • 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 揭汯

    (1304—1373)元龙兴富州人,字伯防。揭傒斯子。少苦学,年十八,尽通六经大义。以荫补秘书郎,迁国史院编修官,转太常博士。历官佥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事。守建宁,拒陈友谅复延平等三州。改江西行省郎中,未赴。转至山东,升秘书少监。赴洛,授刑部侍郎,不就。元亡,南还。

  • 余本

    (1482—1529)浙江鄞县人,字子华,号南湖。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以权奸迭兴,请出为儒学官。当道难之,乃擢为广东提学副使,以正风俗、作人才为己任。官至南京右通政。于文牒不问细大,必一一审阅,决其可否,卒于官。有《南湖文录》等。

  • 徐防

    徐防,字谒卿,后汉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宣,为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父宪,亦传宣业。防少习父祖学,永平中,举孝廉,除为郎。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特补尚书郎。职典枢机,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尝有过。和帝时,稍迁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永元十年,迁少府、大司农。防勤晓政事,所在有迹。十四年,拜司空(同御史大夫)。

  • 辛德源

    (?—601)陇西狄道人,字孝基。辛子馥子。沉静好学,博览群书,少即有名。曾仕北齐。入北周,为宣纳上士。及文帝受禅,久不得志。隐于林虑山。著《幽居赋》以寄情。与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为人所奏,谪令从军,年余还。后参与修国史。撰《集注春秋三传》、扬子《法言》注等。转蜀王杨秀咨议参军,卒于官。有集。

  • 郑关

    福建闽县人,字公启。师事林鸿。与弟郑阎皆能诗。有《石室遗音》。

  • 郭第

    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敕授文林郎,任河南汜水知县,时中原方经战火洗劫,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第赴任后,率先招徕失散流民,奖励垦殖,人民安居乐业,“编户数千家,辟地数万亩。”并捐修文庙,重兴学校,亲自将所携经史课授青少年,于是弦诵之声,遍于里巷,社会速趋稳定,颇有政声。著有《蛰庵集》,已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