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萧统生平

萧统生平介绍

(501—531)即昭明太子。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梁武帝天监初,立为太子。夙慧,五岁遍读《五经》。既长,明于庶事。信佛能文,遍览众经,东宫藏书三万卷。引纳才士,商榷古今,恒以文章著述,一时文风大盛。编有《文选》,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选录各体诗文,为现存最早诗文总集。另有《昭明太子集》。>>查看萧统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古玄圃

  “古玄圃”建于齐,改建于梁,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私园。太子于园中建亭馆、凿善泉池。邀集各人文学史泛舟湖上。游咏其间,并在此编著《昭明文选》。

  顾山红豆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的,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淡而不舍,以后多次去草庵谈情说爱,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双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此树历经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到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枝,一直长到现代,犹如虬龙老树了。

  衣冠冢太子庙

  昭明太子长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爱戴,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萧统(昭明太子)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萧统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昭明钓台

  昭明太子与贵池有着特殊的关系,贵池当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贵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监年间,石城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饿蜉遍野。昭明太子闻讯赶来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颂为救星,视作神灵。

  求雨萧篁塘

  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劳动,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砖瓦。而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经济曾经较发达、人口众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沟,就有村庄18个。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败萧条。

  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地方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又生瘟疫。他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

  他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见百姓纷纷外逃谋生,一路上他费尽口舌劝说百姓回乡居住。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不全,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他还扭伤了脚。经过众人一起艰辛的努力,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

  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顾不上欣赏沿途美景,一口气登上岩顶。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通岩顶,再无他途可攀。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见18庄人烟稀少,就动员幸存者搬迁集中居住,他还亲自为村民选择安家之所,规划村子布局。从清朝光绪23年绘制流传至今的萧皇塘村阳宅图看,该村仍显得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

  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昭明太子读书处

  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

  古池州城秀山门

  秀山门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门。历史上秀山门,是宋朝池州太守为纪念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将原城西秋浦门易名秀山门。

  襄阳古城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台为襄阳标志性建筑。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萧统读书招隐山

  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

人物生平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统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天监八年(509年)九月,萧统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年十二,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天监十四年(515年)正月朔旦,梁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都记忆下来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有的时候作剧韵,都思考一下便出来了,无所点易。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

  普通元年(520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都认为是至德所感。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普通七年(526年),萧统因为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譬、萧鉴。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萧詧建立西梁,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主要成就

  文学

  萧统笃好玄学,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亦信道教、术数、佛教,相传曾为汉传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政治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萧统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猜你喜欢

  • 程宿

    程宿(971—1000),字莘十,衢州(今浙江衢州开化县)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时年仅18岁。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历任翰林编修、江西安抚使。咸平三年,益州兵变,死于任,谥“文熙”。

  • 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周去非

    温州永嘉人,字直夫。周行己族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从学于张栻。历试桂林尉、州学教授等。孝宗淳熙五年,著《岭外代答》,记岭外制度方物等颇详。仕至绍兴府通判。

  • 陈恭尹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 刘济

    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北京)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元年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

  • 袁粲

    (420—477)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景倩,初名悯孙。袁淑侄。少好学,初为扬州从事。宋孝武帝时,除尚书吏部郎。宋明帝泰豫元年,以尚书令与萧道成、褚渊同受明帝遗命,共辅苍梧王(后废帝)掌朝政。后萧道成杀后废帝,立顺帝。粲谋讨道成,事泄被杀。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

  • 蔡凝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陈朝官员,历任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位。改任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闷不得志,陈朝亡,入隋朝,半路上病亡,时年四十七岁。

  • 杨重玄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开元时进士。事迹据《国秀集》目录。张说为宰相时,重玄赋《正朝上左相张燕公》诗,芮挺章录此诗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