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华覈生平

华覈生平介绍

华覈(219年—278年五月),字永先(《建康实录》作永光),吴郡武进(今江苏丹徒)人。三国时东吴官员。华覈先后担任上虞尉、典农都尉,后因文学而迁任秘府郎,后升任中书丞。孙亮即位后开始与太史令韦昭、薛莹等,编写《吴书》。孙皓即位后,封徐陵亭侯。后来被迁任东观令,领左国史,华覈上书辞让,孙皓回书不许。华覈曾上书过百,内容包括陈说利害,荐举良能,解释罪过等。天册元年(275年),华覈因为小事而被免职,三年后逝世。>>查看华覈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唇亡齿寒

  华覈是吴郡武进县(今江苏丹徒)人。他起初任上虞尉、典农都尉,因有文才学问入宫任秘府郎,迁为中书丞。

  蜀汉被曹魏吞并后,华覈到宫门送上表章说:“近来听说敌寇的兵马像蚂蚁一样聚结攻打蜀汉国境,蜀汉境地势艰险,我以为应当没有忧虑。等到听说陆抗的表章来到,成都没有守住,君臣流亡,国家覆灭。从前卫国被翟人攻灭,齐桓公使卫国恢复,现在道路遥远,不能援救复兴,丧失了依附我们的土地,抛弃了奉献贡品的国家,臣以草芥般卑微的身份,私下心怀不安。陛下圣明仁爱,恩泽抚慰远方,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产生哀伤悲痛。臣无法抑制忧伤惆怅的心情,谨此叩拜呈上表章以告知。” 

  劝谏孙皓

  孙皓即位,华覈封为徐陵亭侯。

  宝鼎二年(267年),孙皓重新营建新的宫殿,规模宏大,装饰珠玉,费用很高。这时正是盛夏动工,农业和守卫同时废弃。

  华覈上奏疏劝谏说:臣听说汉文帝时代,天下安定,经过秦朝的百姓庆幸摆脱了残酷苛刻的政令,归顺刘氏的宽厚仁爱,减少劳役精简法令,和百姓一同重新开始,分封王室子弟做汉室的屏藩守卫,在遣时候,都认为汉朝像泰山一样稳固,建立了流传万代的基业。到了贾谊,独认为值得痛哭和流泪的事有三件,值得为之深深叹息的事有六件,竟说当今的形势无异于把火种放在堆积的柴草下而入睡在上面,大火还没有烧起来就认为很平安。以后发生的变乱,都像他先前说的那样。臣虽然卑微愚钝,不懂得大的道理,私下用过去的事情,推考当前的形势。贾谊说再有几年时间,各诸侯王正当强盛时,汉朝廷派去的傅相就会借口有病被罢免返回,想要以此来治理国家,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安定。如今强大的敌人占据了九州的土地,拥有大半的民众,熟悉攻战的各种方法,有着军队旧有的势力,要想和中原敌国竞争吞并对方,这就像楚、汉势不两立,不仅仅是像汉代分封的淮南王、济北王那样。贾谊想要痛哭的情况,比起今天要缓和,他那抱火卧薪的譬喻,在今天更为急迫。太皇帝看到前代的情况是那样,观察到今天的形势是这样,所以广泛开拓农桑事业,积累起不可估量的储备,体恤百姓沉重的劳役,努力抚养作战的士兵,因此人人感恩戴德,个个想要效命。统一的运数还没有来到,大皇帝就早早离开广大臣民。

  从此以后,强横的大臣垄断朝政,上背弃天时,下违反民意,失掉平安生存的根本,追求一时的功利,多次发动军队,耗尽国库资财,士兵劳苦百姓贫困,没有时间得到安定。如今幸存的人只是遭遇创伤、经受悲哀痛苦遗留下的民众罢了。终于使得军需物资匮乏,仓库空虚,布帛的供给,寒暑不能完备,再加上百姓失去产业,家家户户不能自给。而北方敌国却积蓄粮食养育百姓,专心对付东方,不再有其他顾虑。蜀国作为西部的屏藩,土地险要坚固,加上接受先主统治的策略,原以为他们的守卫足以长久,不料一时之间,突然就灭国。唇亡齿寒,这是古人都惧怕的。交州各郡,是国家南部疆土,交趾、九真二郡沦陷,日南孤立危急,存亡难保,合浦以北地区,百姓都动荡不安,由于连续逃避劳役,很多人离散叛逃,守卫的部队减少,威严震慑变轻,常常担心喘息间又会发生变故。从前海上贼寇觊觎东部各县,得到很多叛离的百姓,他们熟悉地形又在海上行动,比往年更贪得无厌,没有一天不进行劫掠。如今前后受敌,两头有难,这是国家的危难之际。实在应该停止营建修造的劳役,预先制定防卫的策略,鼓励开荒种植的事业,作为对饥荒贫乏的补救。只恐怕农时将会错过,春耕劳作已近晚期,一旦发生战事,行装都没有准备好。如果放弃这些当务之急,用尽力量营建劳作,突然发生风云不测的变故,这才放弃营造修建的劳役,应付烽火警报的危急,驱使怨恨痛苦的民众,奔赴刀光闪闪的战场,这正是强大的敌人可利用的资本。如果只是固守,时间持续很长,那么军粮一定会匮乏,不等到交战,战士就已经困乏了。从前太戊的时代,庭院生长出桑树毂树,太戊惊惧而修养德行,怪异消失,殷朝兴盛。荧惑星占据心宿位置,宋国人认为这是灾难,宋景公没有听从瞽史官移祸给臣民的话。火星退回到了原来位置,宋景公延年益寿。自身修养德行就能感动异类,话从口中发出就能通达神明,臣愚钝蒙昧,错误地辱没了近臣的官职,不能辅助陛下宣扬仁义恩泽来感动天地神灵.仰头俯首都感惭愧,无地自容。退后伏身思考,像荧惑、桑谷那样的变异,是上天在昭告两位君主,至于其他种种微小的异常现象,大概是一般家中的小神制造的,在天地中验证,没有其他的灾变,但是如今吉祥福瑞的征兆先后多次发生,明珠已经显露,白雀接着出现,这是无尽的福运,确实是神灵显示出的,是以九州为宅,以天下为家,不与普通定居百姓的流.转迁移相同。另外如今的宫殿,是先帝营建的,经过占卜奠定地基,不是不吉祥的。又杨市的土地和宫殿连接,如果浩大的工程完成,陛下的大驾迁移过去,门中的神灵,都要转移,就恐怕时间的长远不一定比得过旧的地方,多次迁移不行,留下又有疑虑,这是愚臣我日夜忧虑焦灼的原因。

  臣察看了《月令》,夏末的月份,不能兴建土木工程,不能聚会诸侯,不能兴师动众,举行大活动必有大灾祸。如今虽然诸侯没有聚会,但是诸侯的军队前来和诸侯聚会没有区别。六月戊己。土德正旺,已是不能冒犯,加上又是农忙月份,季节不能错过。从前鲁隐公夏季在中丘修城,《春秋》记载了此事,留给后人作为警戒。如今修筑宫殿是建立千秋万代的宏伟基业,却冒犯了天地大禁忌,沿袭《春秋》记载的错误做法,荒废恭敬地教授百姓耕作的最重要的事务,臣以愚昧的管见,私下感到不安。另外恐怕召集流散的百姓,有的人会不来,讨伐他们就要荒废劳役发动战事,不讨伐他们,这种情况就会日益滋蔓。如果全部来到,众多的人聚集起来,很少有不发生疾病的。而且人心安定就想到友善,人心劳苦就会怨恨反叛。长江南岸的精兵,是北方敌国难以对付的,他们想用十名士兵来对付我们东吴一个人。

  天下没有安定,兵力是非常值得忧虑珍惜的。如果这座宫殿建成,死亡叛逃五千人,那么北方敌军人数就等于又增加了五万人,如果死亡叛逃的人数到了一万人,那么敌军人数等于成倍增加到十万人,生病的人有死亡的损失,叛逃的人传播不好的言论,这正是强大的敌人最感到高兴的事情。如今将要在中原较量,来定出强弱,正在这个时刻,敌方力量增强而我方力量减损,加上劳累困乏,这是英雄智士感到深深忧虑的。臣听说前代君王治理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就说国家称不上是国家,安宁的时代还要像这样戒备,何况敌人很强大而我们却忽视农业忘记储备。如今虽然进行了一些种植,却被大水淹没,那些残存的还必须要锄草、收获,但是地方官员害怕耽误修建宫室微调的期限,东部各郡的人,都亲自进入山林,尽力砍伐木材,荒废了农事和政务,官民的妻子瘦弱孩子幼小,开垦种植又很微薄,如果遇到水旱灾害就永远没有收获。州郡中现有的米,应留待发生紧急情况时动用,但冗余的吃闲饭的人,还仰赖官府供给。如果全国上下空缺匮乏,粮食运送不能供应,而北方敌人侵犯边境,即使周公、召公再生,张良、陈平复出,也不能为陛下谋划,这是很明显的。臣听说君主英明臣于就忠诚,君主圣贤臣子就正直,因此殷勤进言,冒昧地触犯陛下的威严,恳请予以怜爱省察。” 

  上奏推辞

  书表呈报上去,孙皓不采纳。华覈后来升任东观令,兼任右国史,他上奏疏推辞,孙皓答复说:“收到奏表,认为东观是儒林学者集中的官府,经常研习校阅文献经典,排解疑难,汉代时都是著名的学士杰出的儒者才能担任这职务,就请求另外选用优秀贤能的人。听说了此事,认为您研习精通典籍,博览群书见识很多,可以说是热爱礼乐笃好诗书的人。应当发挥文才,运用才学,推广赞颂时政,超越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这些人,奇怪您却谦退,一味自我菲薄,您应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超过前代贤才,不要再多说了。” 

  前后陈述

  当时仓库没有储备,社会风气日益奢华,华覈上奏疏说: “现时敌寇遍布各处,征战讨伐不能停止,平时没有多年的储备,出战没有应敌的积蓄,这是统治国家的人应当深深忧虑的.财物粮食的生产,都来自百姓,抓紧时节致力农耕,是国家最急迫的事情。但是京城的众官员,掌管的职责各有不同,各自向下微调,不考虑百姓人力,总是要最近的期限;地方官员害怕罪责,日夜催逼百姓,放弃农田事务,赶赴约定日期,按时送到京城,有时积压并不使用,白白使百姓耗费劳力耽误农时。到了秋收月份,又责令百姓按规定缴纳赋税,剥夺了他们播种的农时,却索取他们当年的赋税,如果有人拖欠,就没收财产,所以家家户户贫困,衣食不足。应当暂停各种劳役,专心从事农桑。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会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就有人要受冻,因此先代君王治理国家,只是致力发展农业。战争爆发以来,已将近百年,农民荒废了农田的事务,妇女停止了纺织的工作。由此推知,吃着粗食而长年饥饿,穿着单衣踏着冰霜受冻的人,自然不少!臣听说君主要求百姓的有两条,百姓期望君主的有三条。这两条是说要求人民为自己劳作,要求他们为自己献身。这三条是说对饥饿的人能让他们有饭吃,劳累的人能让他们休息,有功的人能让他们得到奖赏。百姓做到了君主要求的两件事而君主却失掉了百姓的三条希望,那么怨恨的心情就会产生而功业就不能建立。如今仓库储备不充实,百姓劳役繁杂,君主的两个要求已经齐备,百姓的三个希望还没有实现。况且饥饿的人不是要等到有美味佳肴然后才吃饱,受冻的人不是期待着狐裘貉皮然后才能穿暖,讲究味道是口上的特殊要求,文绣织锦是身体的装饰。如今事情很多而劳役繁杂,百姓贫困而风俗奢华,众多的工匠制作着没有用的器物,妇女做着绮丽奢华的服饰,不努力制作麻布,都追求鲜艳华丽的衣服,互相仿效,耻于惟独自己没有.士兵百姓的家庭,也还要追随风气,家中没有儋石粮食的储备,但外出时却有绫罗绸缎的衣服,至于富商商贩人家,又有金银,奢侈纵欲更为严重。天下没有太平,百姓供给不足,应当统一抚育百姓的根本,繁荣粮食布帛的产业,但是却在浮华的奇巧上浪费功力,在奢靡的事情上耽误时间,上无尊贵卑贱等级的差别,下有耗费资财物力的损失。如今的官吏士卒人家,很少没有子女,多的有三四个,少的有一二个,假使每家有一个女子,十万家就有十万人,每个人每年纺织一束,就有十万束了.假如整个国家同心协力,几年的时间,布帛一定就有积蓄。任随百姓选用各种色彩,听任他们的服装穿着,只是禁止鲜艳奢靡的无益的装饰。况且美貌的人不需华丽彩饰来增添美,姿容艳丽的人不需彩绣织锦来求得爱怜,五彩的装饰,足以显示美丽了。如果极力涂抹粉黛,刻意盛装打扮,未必就没有丑妇;废弃华彩,去掉文绣,未必就没有美人。如果确实像这里论述的,有那些拥有它没有益处而废除它又没有损害的东西,何必吝惜它而不暂时禁止它来补充国库的急需呢?这是解救匮乏最急迫的事情,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事业,假使管仲、晏子再生,也不会有别的办法来替换.汉代的文帝、景帝,在平安时代继承皇位,天下已经安定,四方没有祸难,还认为雕饰文彩妨害农事,锦衣织绣影响纺织,他们开辟富国的有利事业,杜绝了挨饿受冻的本源.何况如今天下分崩离析,豺狼充斥道路,军队不离战场,战士铠甲不解,难道可以不广开生财的途径,充实国库的积蓄吗?”

  孙皓认为华覈年纪老,敕令华覈可以呈送不经誊写的表章,华覈不敢。又敕令他草拟文章,站立着等他。华覈写文章说:“可叹华覈小臣,草芥一样凡庸。欣逢圣君看重,受到特别恩宠。来自民间草野,进身位居朝中.帝宫光芒四射,青殿可以依托。取用清明雨露,沐浴和煦南风。没有丝毫报效,辜负极高推重。惠泽包容耻辱,恩宠累累重重。无才承蒙荣耀,微命得以久存。欲报没有穷尽,只好托求上苍。圣恩如同雨注,哀怜宽容罪过。辱命草拟应对,润泽覆盖愚臣。不敢违背敕命,惧怕招来死罪。冒昧承受诏命,魂魄惊飞身存。”

  去世

  华覈前后陈述有益的建议,以及进献推荐优秀人才,为无端获罪的人进行辩解,书表呈报一百多次,都对时事很有补益,文字很多没有全部记载。

  天册元年(275年),他因为很小的过失免官,于天纪二年(278年)五月去世,享年六十岁 [1]  。韦曜、华覈论述政事的表章奏疏,都在社会上流传。

猜你喜欢

  • 周紫芝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郑师冉

    疑为郑师贞之误。《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曾道约

    曾道约,南海人。事见清康熙《禺峡山志》卷三。

  • 吕蒙正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 张濛

    河南洛阳人。张说孙。德宗贞元二年,任库部郎中、知制诰。四年,行中书舍人。五年,授礼部侍郎。六年,知贡举。能诗。

  •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 郭道卿

    元兴化莆田人。世祖至元间地方不宁,道卿与弟郭佐卿守孝子祠,为起事者所执,兄弟各求代死,竟均得释。享年八十以上。

  • 郝天挺

    (1161—1217)金泽州陵川人,字晋卿。举进士不第。元好问从之学。天挺谓:“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又勉之云:“大丈夫若不能耐饥寒,一事不可为。”生平专事教学,虽落魄困穷,终不一至豪富之门。

  •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