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庄昶生平

庄昶生平介绍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查看庄昶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庄昶“自幼豪迈不群,博嗜古学,文采过人”。

  景泰七年(1456)乡试中举人。

  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当时主考官刘定之、柯潜阅卷时赞叹曰:“江浦何如山川而生斯人耶?”

  庄昶喜欢在诗中讲道,为明代中期性气诗派的代表作家。

  庄昶对民间疾苦充满同情,他在《端午食赐粽有感》一诗中曾写道:“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千官晓缀紫宸班,拜向彤墀贺重午。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天思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官河戍卒十万艘,总向天厨挽飞粟。君门大嚼心岂定,谁能持此回凋残。小臣自愧悠悠者,无术救时真素餐。”这首诗通过端午节时,皇宫中觥筹交错、鼓乐升平和江淮一带米贵如玉、饥民遍野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然而无术回天的复杂心情。

  成化三年十一月(公元1467年),明宪宗朱见深不顾国库空缺,边境离乱,拟于元宵节大张灯火,令朝廷文官献诗进赋,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庄昶与翰林院编修章懋、黄仲昭一道上《培养圣德疏》,“……今烟火之举,恐非尧舜之道,烟火之诗,恐非仁义之言……”,此举触怒宪宗。宪宗认为他们“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实为妄言”,廷杖二十,贬谪为桂阳州判官。章、黄二人也同时被贬。

  此前,他们的好友罗伦也因言事被黜,轰动京城,时称“翰林四谏”。由于群臣力谏皇上,为庄昶求情,乃将庄昶改调南京行人司左司副。

  成化七年,庄昶父母相继亡故,按封建礼仪“丁忧”,回到原籍浦口。丧除,他不愿再为官,隐居定山二十七年,以诗书自娱,教授生徒。

  隐居期间,他生活清贫,洁身自好,有时以野菜充饥,却经常省下钱粮接济贫民。

  成化十八年,浦口闹饥荒,庄昶不但自己赈济家乡百姓,还劝有粮者在寺庙中施粥,以救饥民。他从不接受官僚的赠与。庄昶房屋破漏,江苏巡抚王恕欲赠白银十五镒,他拒绝说:“私室可官办乎?”

  当时,过往但尚未上任的官吏拜访庄昶,他在别馆接待,已经上任的,他概不接待,因此自号“木斋”。庄昶隐居定山,建有定山草堂,在草堂左右以石堆垒假山,植以青竹数千竿。庄昶自己写道:“予在定山种竹,天峰阁左右各千余竿,有若屏然。每大雪,竹更苍翠,予坐其间,意甚适也……。”草堂旁有天峰阁、半云亭、霁月溪等,还建有春风亭、溪云亭、活水亭、鸢飞鱼跃亭、回海亭、天地一我亭、东顾亭七亭。因在“珍珠”、“卓锡”二泉合流处建“双泉桥”、“活水亭”,庄昶又自号“活水翁”。

  明代奉父命从师庄昶的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多次到定山草堂拜访庄昶,曾写下《谒庄先生留宿定山草堂》诗。诗曰:“十亩青松四面山,草堂宛转乱流间。若非清福安能到,百访高贤暂得闲。竹圃氓云秋濯濯,水舂供枕夜潺潺。就中何事独堪羡,国事人非不可关。”

  隐居期间,礼部曾多次下文让他回京供职,他弃之不理,以至遭到大学士丘濬的诽谤。

  弘治七年(1494),巡抚何鉴亲自入山劝行,才勉强从之。然因丘濬等人的阻挠,乃复为南京行人司副,后擢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复出不到2年,因患风疾,再次回到定山。

  弘治十二年(1499),张昶病逝,终年62岁。在他去世后,许多地方官民为他请祀“乡贤祠”。嘉靖年间,江浦县建“定山祠”纪念他。

  天启初年(1621),被明熹宗追谥为“文节”。

他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在继承程朱理学方面有许多见解颇得时人和后人赞同,故有“理学家”之称。留有《定山文集》10卷,收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 刘辩

    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传记(即本纪),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 朱鼎鋐

     字楚祯,浙江海盐人。贡生。著有《丰岩诗钞》。○丰岩性孝友,尝成《孝经补注》,私淑陆清献公,尝成《理学渊源录》,不欲以诗名也。而诗亦近唐贤风格,朱竹垞先生于后辈中每推奖之。

  • 昂吉

    昂吉,字启文,鄞州人,元至正八年戊子科蒙古色目人榜进士,姓高氏。世出唐兀,古黄河西银夏之域。母胡氏。君生而慧秀,日记万言。从乡先生陈履常,习《尚书》。至正元年,中江浙行省副榜。至正七年,领乡荐,擢于春官。入廷大对,呈其琅玕,乃登丙科。授将仕郎、绍兴录事参军,正八品。

  • 郑超英

    郑超英,字乙莲,淡水厅竹堑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

  • 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 商景徽

    商景徽,生卒年不详,字嗣音,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兵部尚书商周祚次女,商景兰妹,上虞徐咸清妻。有国色,博学工诗,诗逼盛唐,讲究格律,居然名家。清兵入关后,与夫偕隐,年逾八十犹吟诗读书不辍,其子女如徐昭华皆承母训,多才华,名重一时。著有《咏鵻堂诗草》(一作《承堂集》)。与夫合著《小学》一书,自一画至多画,正形声,明训义,名曰《资治文字》。

  • 应物

    宣宗大中间江南诗僧。曾居九华山。与罗邺有过往。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宋史·艺文志三》收其著《九华山记》2卷、《九华山旧录》1卷,皆已逸。《全唐诗》收诗2首。

  • 曾仕鉴

    曾仕鉴,字明吾,一字人倩。南海人。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一五八五)举人。二十年(一五九二)任内阁中书,历官户部主事。时值倭寇入侵,赵文懿延仕鉴画策。仕鉴著《兵略》上之,宋经略应昌得之,疏请加仕鉴职衔。仕鉴官侍从,尤留意民瘼,锦衣千户韦梦麒请采珠,仕鉴即上疏止之。又疏修屯政。会差趱南直隶白粮,乘便南还,遂不复出。有《庆历》、《公车》、《洞庭》、《罗浮》、《和杜》诸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