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孙处生平

孙处生平介绍

孙处(359年—411年),字季高(其户籍登记为孙季高,所以当时人们称呼他时用字而不用名),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东晋将领。义熙六年(410年),卢循在广州起兵,占领豫章(今江西南昌),直逼建康。刘裕遣孙处率三千人,从海上袭击番禺。用火烧卢循的舟舰,当日即攻破番禺。此后卢循率兵还袭广州,与孙处交战二十余日,卢循败走,孙处率众追奔至郁林,因病方罢。义熙七年(411年),孙处去世。刘裕追赠孙处为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千户。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念其功绩,重赠为交州刺史。>>查看孙处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首立战功

  孙处年轻时意气用事。刘裕东征孙恩时,孙处仗义,高兴地随从作战,刘裕平定京都后,任命他为振武将军,封新夷县五等侯。义熙五年(409年),孙处在攻打广固的战役中,因首先登城而立下战功。

  大败卢循

  义熙六年(410年),卢循起兵作乱,孙处在石头城护卫营栅,防守越城、查浦,在新亭打败叛军。刘裕对孙处说:“叛军将败,应当先去摧毁他的老巢,使他在战败逃跑的时候,没有地方投奔,除了你没人办得成此事。”于是派遣孙处率领三千人,渡海袭击番禺。起初,叛军没有在海路设防,当孙处兵至东冲,距离番禺十多里时,城里人还不知道此事,卢循留守的战士尚有数千人,城池甚是坚固。孙处先烧毁船舰,尽力登上海岸,正逢天降大雾,军队从四面攻城,当天就攻克番禺。卢循的父亲卢嘏、长史孙建之、司马虞尫夫等人,乘小船逃往始兴。刘裕立即分派振武将军沈田子等人讨伐并平定始兴、南康、临贺、始安等岭外各郡。卢循往左里逃跑,但兵力还很强大,从岭南道路返回,袭击广州。孙处抗战二十多天,卢循才战败而逃,被杀死的叛军有一万多人。孙处追击卢循直至郁林,适逢生病而不能穷追,卢循才能逃向交州。

  去世追赠

  义熙七年(411年)四月,孙处在晋康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一千户。

  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念及孙处的功劳,于是上奏表说:“孙处在岭南所立的功劳,已经蒙受朝廷的褒扬封赠。臣更考虑到卢循积恶十二年,占领了全越之地。如果他的根据地没有拔除,战败后有投奔的地方,再招集剩余的党羽,仍然能成为祸患,如何能孤军远征而深入敌境,正让皇上操心。可是孙处航海万里,不惜丧身洪流,像波激电闪一样,即日迅速到达,就一下子平定南海,摧毁叛军的巢穴,使卢循进无可依,退无可据,只得乘小船远窜。用不上一个月时间,就歼灭了妖人凶徒。要论扫平叛军的功劳,实在以孙处的功劳最大。往年对他的封赠,还不能算是优厚。以臣愚见,应当再将一州封赠,就用他的本号,也许可以使孙处的忠诚与功勋不致湮没无闻,而辛劳的下臣更加奋勉。”于是朝廷再赠交州刺史,仍保留过去已追赠的龙骧将军称号。

猜你喜欢

  •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毛铉

    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明洪武时在陕西一带从军戍边,后任国子学录。他的诗些富于生活气息。

  • 罗椅

    罗椅(1214—1292)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子远,号涧谷(一作间谷)。宋宝佑丙辰(1256)以“四贡元”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进士,知赣州信丰县。选潭州军学教授,占籍茶陵,后擢京榷提举,朝请大夫,迁监察御使。时贾似道专权蔽主,椅上书直言,遭报复。公以国事不可为,忧郁成疾,往来潭、吉间,茶陵乃必经之地,竟爱上茶陵的云山洣水,宋景炎丁丑(1277)以疾卒于署。

  • 鲍至

    鲍至,东海人。湘东王萧绎的五佐正之一。随府在雍州,与庾肩吾、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摛、王囿、孔铄等十人“抄撰众籍,丰其果馔”,号为“高斋学士”。有诗作流传于世。

  • 宗源瀚

    (1834—1897)江苏上元人,字湘文。少佐幕,镇压太平军。光绪间历署浙江衢州、湖州、嘉兴、宁波等府。敏于吏治,兴修水利。官至温处道。长于文学,尤精舆地。有《浙江舆图》、《颐情馆集》等。

  •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王俭

    (452—489)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仲宝。王僧绰子。生而父遇害,袭爵豫宁侯。宋明帝时,选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官秘书丞。后从萧道成(齐高帝),迁右仆射,领吏部。入齐,封南昌县公。礼仪诏策,皆出俭手。齐武帝永明年间,领丹阳尹、国子祭酒。于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家藏。官至中书监。俭精研《三礼》,有《元徽四部书目》、《古今丧服集记》,并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 周昌龄

    周昌龄,字汝延,号介石。东莞人。郁子。明武宗正德间布衣。事见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一。

  • 郭苍

    郭苍,字伯起。曲红(今韶关曲江)人。富有文学,举茂才,为荆州从事。汉灵帝熹平三年(一七四),太守周憬开导昌乐六泷,流通商旅,苍为撰碑铭,以纪其德。明黄佐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五四、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有传。

  • 元顺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长子,元宁宗长兄。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驾崩于应昌,享年五十一岁。庙号惠宗,蒙古汗号为“乌哈噶图汗”。明朝为其上尊号为“顺帝”,民间又称其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