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刘秉忠生平

刘秉忠生平介绍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查看刘秉忠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期经历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后数年因父殁奔丧回家,元世祖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元世祖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刘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氵名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甚至元朝的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

  根据《元史》记载,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此后,元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这些困难群体的收养救助制度,至元八年(1271)在各路设济众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还规定了收养的标准和操作过程。

从旁建言

  元宪宗三年(1253)、四年和九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征伐大理、云南和伐宋时,力劝元世祖勿滥杀,所以每克一城都没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即位,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诏命还俗

  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皇帝采纳,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并诏令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为刘秉忠的妻子,赐奉先坊作为刘秉忠府第。

功勋卓著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
至元六年,订立朝仪。至元八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刘秉忠还为皇帝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

无疾而卒

  至元十一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卒,年五十九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至元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仅刘秉忠一人而已。

文学成就

  刘秉忠不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学问功底深厚,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一生在天文、卜筮、算术、文学上著述甚丰,计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词》一卷、《诗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等。部分诗词:

  《南吕·干荷叶》、《双调蟾宫曲》、《木兰花慢·望乾坤浩荡》

  杨镰先生的《元诗史》就用了相当篇幅评价其诗,认为“他是元初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评价刘秉忠的文学成就,主要依据今存之《藏春集》(或名《藏春散人集》、《藏春诗集》)六卷,所收为诗和词,收诗计七律二百三十九首,七绝一百五十一首。《永乐大典》残卷中尚有一部分刘秉忠诗。刘秉忠一生写作有大量文章,但后世所能够看到的,仅有《全元文》卷一一五所收三篇。评其词作,大致可依据《藏春集》卷五与《全金元词》所收刘秉忠的散曲,今知有小令《干荷叶》一组八首和《蟾宫曲》一组四首,分别载《阳春白雪》前集卷一和《阳春白雪》后集卷一,《全元散曲》收录。其中《干荷叶》第五至第八首可以断定非刘秉忠作,则实存散曲两组八首。

  刘秉忠词曲在元代都称名家。人们谈元词,无例外地要举出《藏春词》,清人编《历代诗余》,选刘秉忠词五首(两首误收,一首《沁园春》非刘秉忠所作,一首《干荷叶》虽为刘秉忠作但属曲而非词)。今人论元词,刘秉忠也居重要位置。前人论刘秉忠词,最有影响的文献有二:一为王鹏运《藏春乐府跋》,二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之《藏春词》。王鹏运“谓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二语,为刘秉忠词风格评论定调。后人研究,多由此二语生发。

家族成员

刘秉忠祖籍瑞州,世为辽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节度使,家居邢州,所以从他祖父刘泽始为邢州人。元太祖十五年(1220),木华黎攻取邢州,立都元帅府,任刘秉忠之父刘润为都统,后改署州录事,又历任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祖父:刘泽

父亲:刘润

兄弟:刘秉恕,为刘秉忠的同父异母弟弟

子嗣:刘兰璋,刘秉忠结婚较晚,无子,仅有一女,将他弟弟刘秉恕的儿子刘兰璋过继为自己的子嗣。

孙子:刘虎、刘彪,均为刘兰璋之子

侄子:刘友直、刘友谅、刘友闻、刘友益,均为其弟刘秉恕之子。

侄孙:刘绍祖

后世纪念

  大庆寿寺里有两座砖塔,一座七级,一座九级。那座九级的砖塔是元朝开国功臣怪僧刘秉忠师傅的墓塔,寺里还保留着刘秉忠写的赞文。刘秉忠的墓就在卢沟桥北不远的地方。姚广孝来到北平后就去拜谒了,而且先后去了两次,并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终身不怨……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

猜你喜欢

  • 朱休度

    (1732—1812)浙江秀水人,字介裴,号梓庐。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嵊县训导。后任山西广灵知县,于大荒疫后,招集流亡,使地无旷土,又善决狱,为民所服。引疾归,主讲剡川书院。有《小木子诗》、《学海观沤录》等。

  •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 陵希惠

    希惠字季和,宛陵人。

  • 释宗演

    释宗演(釈宗演,SoyenShaku,1859~1919),若狭(福井县)人,日本临济宗僧。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若狭(福井县)人。字洪岳,号楞伽窟、小厮子、不可往子。幼名常次郎。十二岁从越溪守谦出家,改名宗演。曾任圆觉寺派管长、临济宗大学(现花园大学)校长等职,并曾代表出席芝加哥万国宗教者大会。会后,历访欧美诸国,并游化朝鲜、台湾等地。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著有《西游日记》三卷、《楞伽漫录》十九卷、《欧文说法集》等。嗣法门人有间宫英宗、宝岳慈兴、太田常正等,此外,夏目漱石、铃木大拙等人亦深受其影响。

  • 从大

    从大姓未详。元诗癸集戊上有潘从大,宛陵人,不知即此人否。

  • 唐姬

    东汉颍川人。弘农王姬。王卒,归乡里,父欲嫁之,誓不许。后为李傕所掠,不屈从。贾诩以状白献帝,诏拜为弘农王妃。

  • 郭宣道

    金邢州人,字德明。工诗。宣宗贞祐间,客南阳。后殁于兵。

  • 张敬忠

    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 周漪

    周漪,字静澜,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以翰林任台湾道,著《台阳百咏》,今佚。

  • 王铉

    生卒年不详。武后时人。武后长安四年(704)为文林郎时,曾题诗于卫州共城县百门陂。事迹见《金石萃编》卷六五《百门陂碑》。《全唐诗外编》收断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