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卢挚生平

卢挚生平介绍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查看卢挚的诗词古文

作品

卢挚有《疏斋集》、《疏斋后集》,今皆佚。诗、文散见于《元诗选》、《天下同文集》等集中。其散曲作品见录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等集中。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20首左右。

艺术风格

  卢挚的散曲作品以“怀古”题材为多,如《洛阳怀古》、《夷门怀古》、《吴门怀古》等等。作者登临凭吊,往往吐露对于时势兴衰的感慨,调子比较低沉。他虽然身为显宦,却有不少向往闲适的隐居生活、以及描写质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的作品,如〔双调·蟾宫曲〕《田家》,描写了盛夏农村“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的景象,语言本色,意致自然。

  他的散曲风格明丽自然,贯云石说:“疏斋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阳春白雪序》)这大致概括了卢挚作品的艺术风格,如〔沉醉东风〕《秋景》、〔湘妃怨〕《西湖》等都体现了这种特色。他的写恋情的作品蕴藉委婉而又不失明晓自然。如〔落梅风〕《别朱帘秀》,吸收了民歌的白描手法,感情深挚。

生平

家门寒微

  陆贽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相传出生在苏州嘉兴城内甜水井(今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即为江南望族,陆贽出生时家门已衰落。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早逝,贽受母教成长。

德宗内相

  大历六年(771年),陆贽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尉,后免职回乡。寿州刺史张镒名望很高,陆贽去参见,交谈了三天,张镒认为他是奇才,请与他结为忘年交。告辞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作为母亲大人一日的费用。”陆贽不肯接,只收了一串茶叶,说:“斗胆不收您赠送的厚礼。”他凭文牍判词写得出类拔萃,补任渭南县主簿(《新唐书》作渭南县尉,后迁任监察御史。
唐德宗即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陆贽游说使者,请求用“五术”察看风俗民情,“八计”考察地方官政绩,“三科”选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四赋”管理财政“,六德”安定疲困的人,“五要”精减官员。唐德宗为太子时就听说过陆贽的名声,此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当时藩镇跋扈,朝政紊乱,叛军陷长安,军阀朱泚僭称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奉天,转为考功郎中。李怀光叛乱,又扈从德宗逃往梁州,转谏议大夫。长安收复后,还东京转任中书舍人。自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负责起草文诏,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时当危难之际,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凡所论列,无不曲尽情理。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做内宰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由于梁州、洋州道路险恶难行,德宗曾经与陆贽失散。过了一夜,陆贽还没有到来,德宗担惊发愁流眼泪,征召能够找到陆贽的人,赏赐一千金。过了许久,陆贽才到,德宗非常高兴,太子以下的人们都来祝贺。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邪恶导致了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所以,刘从一、姜公辅都从低的职位进用为宰相,陆贽得到德宗的恩宠和知遇虽然隆盛,却没有出任宰相。回到京城后,只任中书舍人。母亲韦氏仍然在江东,德宗皇帝派宦官接她回京城。不久陆贽因守母丧,解除了官职,寄住在东都洛阳。各方面赠送的礼物一概不收,只有韦皋是贫贱时的故交,事先通报,说所送的礼物是皇帝命令他收的,他才收下。

贞刚律己

  德宗又命宦官把陆贽父亲的灵柩从嘉兴护送到洛阳安葬。守丧期满后,陆贽以权知兵部侍郎职务召回,又任翰林学士。陆贽入朝谢恩时,拜伏在地抽泣,德宗也感动地站起身来,改换容仪抚慰他。爱重礼遇更加优厚,天下的人认为他能当宰相。但窦参对他一向心怀不满,嫉妒他。陆贽也多次向德宗报告窦参的罪过。

  贞元七年(791年),罢翰林学士职,拜兵部侍郎,知贡举。

  贞元八年(792年),窦参被免,陆贽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出任宰相。

  陆贽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德宗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

受诬被免

  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德宗不高兴,于贞元十年(794年)罢陆贽为太子宾客。

  陆贽本来谨慎小心,一向不与宾客交往。裴延龄猜到德宗对陆贽薄情,趁机进谗言,百般污蔑他,德宗发怒,想杀掉陆贽,多亏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分辩,才免死降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后来德宗又渐渐思念他,恰逢薛延任忠州刺史,传达德宗慰劳的旨意。韦皋多次上奏章请求让陆贽代领剑南节度使,德宗还记恨他,不肯授任。

  陆贽谪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遂编录《陆氏集验方》50卷,供人们治病使用。

卒于贬所

  唐顺宗即位后,下诏召还陆贽,诏书还没有到达贬所而陆贽已逝,享年五十二岁,获赠兵部尚书,谥号宣。后从祀孔庙西庑四十七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陆贽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猜你喜欢

  • 俞安期

    苏州府吴江人,迁宜兴,老于南京,初名策,字公临,更名后,改字羡长。以长律一百五十韵投王世贞,世贞为之延誉,由是得名。有《唐类函》、《类苑琼英》、《诗隽类函》、《翏翏集》。

  • 陆云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胡祗遹

    胡祗遹(zhīyù)(1227—1295)字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所至颇具声誉。胡祗遹后召拜翰林学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辞归。卒,谥文靖。《元史》有传。祗遹学出宋儒,著述较丰,著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文,为研究元曲之珍贵资料。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

  • 徐放

    营州柳城人,字达夫。徐知仁孙。宪宗元和初,官祠部员外郎。武元衡领蜀,辟为从事。入朝为屯田员外郎。六年,出为台州刺史。九年,移衢州刺史。能诗工书,所书《徐偃王碑》极有楷法。

  • 自悦

    自悦号白云,天台人。明洪武初被召,赐还。

  • 赵玉坡

    赵玉坡,字荆峰,朝鲜人。

  • 徐安贞

    徐安贞,(698年7月10日–784年8月12日),初名楚璧,字子珍,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进士,检校工部尚书,中书侍郎(中书令缺,同宰相职)。尤善五言诗。卒后葬于平江县三墩乡徐家坊,墓今犹存,为岳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饶节

    饶节(1065~1129),宋代诗僧。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道人、倚松老人,出家后法名如壁。江西临川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就学于吕希哲,与谢逸、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淳真朴实,华而不绮,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 李邕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 雪梅

    明僧。吴人。嘉靖中游金陵,不拘戒律,日饮茗,间或食酒肉。专修净土宗。每见法师讲经,便笑曰:“乱说。”偶出一语驳难,闻者汗下无以应。工诗文,自序其诗,每以寒山、拾得自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