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刘琨生平

刘琨生平介绍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查看刘琨的诗词古文

轶事:一曲胡笳救孤城

刘琨善吹胡笳。公元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进驻晋阳城。有一年,数万匈奴士兵将晋阳围困住。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发出一声长啸,冥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他们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

铁闻:闻鸡起舞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成为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祖父刘迈,曾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官至光禄大夫。刘琨工于诗赋,颇有文名。贾后之侄贾谧权过人主,身旁聚集了一批豪族贵戚出身的文人,互相唱和,号为“二十四友”,而刘琨兄弟也厕身其间。

  西晋元康五年(295年),二十六岁的刘琨出任司隶从事。后又被高密王司马泰辟为掾属,迁任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八王之乱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执政,以刘琨为记室督,又改任从事中郎。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称帝,刘琨任太子詹事,辅佐司马荂。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共同讨伐司马伦,刘琨被司马伦任命为为冠军将军、假节,与孙会领兵三万抵抗司马颖,结果在黄桥大败而回。司马冏辅政后,刘琨因出身名门,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302年(太安元年),司马冏兵败,范阳王司马虓镇守许昌,并推荐刘琨为司马。

  永兴元年(304年),晋惠帝被张方胁迫迁都长安。次年,刘乔攻击司马虓,刘琨援救不及,其父母皆被俘获。306年(光熙元年),刘琨从幽州王浚处求得八百骑兵,击破东平王司马懋,战败刘乔,救出父母,又斩杀司马颖麾下大将石超,收降荥阳守将吕朗。同年,司马越将晋惠帝救回洛阳,刘琨因功被封为广武侯,邑二千户。

出镇并州
  光熙元年(306年)九月,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307年(元嘉元年)春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已成一座空城。刘琨在左右强敌环俟的环境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不到一年晋阳就恢复了生气,成了晋在中原的少数几个存留抵抗势力之一。

  当时的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前赵,北面是正在崛起的鲜卑代国,东面是和段部鲜卑结盟的幽州刺史王浚。刘琨和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和前赵石勒等大将的战斗互有胜负。

  河南人徐润因通晓音律得到刘琨的重用,但是此人无能而跋扈。奋威将军令狐盛进言要刘琨除去徐润,反被徐润诬杀,造成其子令狐泥等人的反叛。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继位,封刘琨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加散骑常侍、假节。建兴三年(315年),刘琨被晋愍帝封为司空、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刘琨辞去司空,接受都督之职。不久,代王拓跋猗卢被其儿子拓跋六修杀死,拓跋普根平定叛乱也因病而死,刘琨在拓跋部作为人质的儿子刘遵同箕澹等率3万余人投奔刘琨。

依附段部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出兵进攻并州,刘琨不听姬澹劝阻全军尽出,中伏大败,丢失并州,只身投奔幽州刺史、辽西鲜卑左贤王、假抚军大将军段匹磾,并与其结为兄弟。同年,刘曜攻破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刘琨令长史温峤向司马睿劝进。司马睿称帝后,加封刘琨为侍中、太尉,其余官衔不变,并赐他名刀一把。

  建武元年(317年),段匹磾以刘琨为大都督,率军讨伐石勒。结果段匹磾堂弟段末杯接受石勒贿赂,不肯进军,刘琨因势弱只得退兵。

含冤而死
  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段末杯击败段匹磾自任单于,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刘群得到段末杯的厚待,便给刘琨写密信邀请他共击段匹磾,谁料密信被段匹磾截获。段匹磾虽相信刘琨,但最终还是将刘琨下狱。

  刘琨素有名望,拘押期间,远近之人尽皆愤叹。代郡太守辟闾嵩与刘琨部下将领企图反叛段匹磾救出刘琨,因泄密而失败。东晋权臣王敦派人密告段匹磾,让他杀掉刘琨。刘琨听说王敦来使,便对儿子刘遵说:“处仲(王敦)使来而不我告,是杀我也。死生有命,但恨仇耻不雪,无以下见二亲耳”。

  同年五月初八,段匹磾自称奉皇帝诏旨将刘琨缢杀,子侄四人同时遇害。刘琨时年四十八岁。东晋因段匹磾势力强大,还要依靠他讨伐石勒,因此没有吊祭刘琨。刘琨死后,世子刘群、姨甥卢谌、内侄崔悦等投奔辽西段末杯,而部下将佐大都投靠石勒。

  太兴三年(320年),刘琨的从事中郎卢谌、崔悦等上表朝廷为刘琨鸣冤,太子中庶子温峤也上表附议。晋元帝于是追赠刘琨为侍中、太尉,谥曰愍。

事迹

宗亲
祖:刘迈,曾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父:刘蕃,前赵攻陷并州时被令狐泥所杀。
母:郭氏,郭镇之女,郭槐的堂姐妹,贾南风的堂姨。与刘蕃一同被害。
兄长:刘舆
妻子:崔氏,清河人,温峤、卢谌的姨母。
儿子
  1、刘遵,庶长子,曾在代王拓跋猗卢处为质子。
  2、刘群,世子,后依附段末波,后赵官至中书令。
兄子
  1、刘演,刘舆之子,晋元帝时为都督、后将军,假节。
  2、刘胤
  3、刘挹,曾任东海王司马越的掾属。
  4、刘启,曾任后赵尚书仆射,归国后任前将军,加给事中。
  5、刘述,曾任后赵侍中,归国后任骁骑将军。

姻亲
外曾祖:郭缊,雁门太守。
外祖:郭镇,字季南,郭淮之弟,谒者仆射。
舅舅:郭奕,字泰业,官至尚书。
姐夫:司马荂,赵王司马伦之子。
连襟:1、卢志,卢谌之父。2、温襜,温峤之父。
姨甥:1、卢谌,曾为刘琨主薄。2、温峤,曾为刘琨参军。
内侄:崔悦,曾在刘琨的司空府任从事中郎。

猜你喜欢

  • 元德昭

    (890—967)抚州临川人,后徙馀杭,本姓危,字明远。仕吴越为丞相,赐姓元。后从吴越王钱俶内附。卒谥贞正。

  • 贞元文士

    失姓名,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约德宗时人。

  • 刘祎之

    刘祎之(631—687),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唐初学者。少以文藻知名。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决政事。又与人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曾一度坐事放逐。则天临朝,倍受信任,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后以私议太后返政,并受人诬告,被赐死。

  • 周旋

    (1450—1519)浙江慈溪人,字克敬。成化二十三年进士。选户科给事中。在科九年,屡上疏,论事剀切。后出参广藩。有《西溪小稿》、《杜诗质疑》、《东湖十咏》、《慈溪志》等。

  •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 王贞白

    王贞白,字有道(875—958),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韩屿

    韩屿,五代时人。为祠部郎官。与道士李守微友善。事迹据《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全唐诗》存诗1首。

  •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章楶

    章楶(楶音:杰)(1027-1102)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知陈留县。历任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佑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哲宗时改知渭州,有边功。建中靖国元年(1102),除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六,谥庄简,改谥庄敏。《宋史》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