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王珪生平

王珪生平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查看王珪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三旨相公

  王珪为相时,少有建明,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

  四相簪花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芍药,有四盆,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而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当时,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正好在扬州,韩琦便邀他们一同观赏。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剪下这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说来也奇,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沈括将此事记载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还曾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

人物生平

  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再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母逝,假归服丧三年,后复被召入京城,为学士兼侍读。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宝文阁作飞白书,命王珪诚岁月姓名,分赐侍臣,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礼赐欧阳修。”仍于绢尾书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

  后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此大事也,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以后,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因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事进了谗言,疑他对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他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窦尽消了!”

  宋神宗最爱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

  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

  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丰改制),超授王珪为银青光禄大夫。

  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宋哲宗。于是拜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中,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恭。

  绍圣(1094年-1098年)年间,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徽宗即位,归还他赠谥。蔡京掌权时,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再次恢复赠谥。

文学成就

  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四十卷(原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后删减),在《总目》中介绍说:“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

猜你喜欢

  • 周天麟

    周天麟,字石君,丹徒人。历官泽州知府。有《水流云在馆诗钞》。

  • 苏先

    字子后,号墨庄,江苏常熟人。工诗,善画仕女,为时推重。

  • 祝哲

    祝哲,字明甫,秀水人。乾隆庚辰举人。有《西涧诗钞》。

  • 赵璩

    赵璩(1130年―1188年),字润夫,初名赵伯玖,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年七岁,被选入宫,由吴皇后抚养,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后改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绍兴十五年(1145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绍兴二十二年,加恩称皇侄,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宋孝宗即位后,授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累章乞闲,改醴泉观使。淳熙十五年(1188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封为信王。

  • 施士洁

    施士洁(1856—1922),字沄舫,讳应嘉,号耐公,晚署定惠老人。施士洁是施琼芳的次子;二祖父施菁华,由福建省泉州市晋江西岑村“移居台南”。施士洁生于清咸丰五年乙卯(1856年)。六岁能属对,有触类旁通之妙。所以未冠之时,便举秀才。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他二十一岁,赴省参加秋试,中了举人;翌年,二十二岁,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上京都参加春试,中了三甲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因为他无意仕途经济,不久使辞官回归。

  • 至刚

    至刚,闽县人。居圣罗山,人称石门和尚。

  • 释宗演

    释宗演(釈宗演,SoyenShaku,1859~1919),若狭(福井县)人,日本临济宗僧。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若狭(福井县)人。字洪岳,号楞伽窟、小厮子、不可往子。幼名常次郎。十二岁从越溪守谦出家,改名宗演。曾任圆觉寺派管长、临济宗大学(现花园大学)校长等职,并曾代表出席芝加哥万国宗教者大会。会后,历访欧美诸国,并游化朝鲜、台湾等地。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著有《西游日记》三卷、《楞伽漫录》十九卷、《欧文说法集》等。嗣法门人有间宫英宗、宝岳慈兴、太田常正等,此外,夏目漱石、铃木大拙等人亦深受其影响。

  • 曹之谦

    之谦,字益甫,云中应人。幼知力学,早擢巍科。既而与元好问同掾东曹,机务倥偬,商订文字,未尝少辍。北渡后,居平阳者三十馀年,与诸生讲学,一以伊洛为宗,众翕然从之,文风为之一变。所著古文杂诗仅三百首,曰《兑斋文集》。汲郡王恽序之曰:先生之作,其析理知言,择之精,语之详,浑涵经旨,深尚体之工;刊落陈言,及自得之趣。而又抑扬有法,丰约得所。可谓常而知变,醇而不杂者也。

  •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 许善心

    (558—618)高阳北新城人,字务本。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称神童。尝仕南朝陈。陈末使隋,羁留宾馆。陈亡,衰服尽臣子礼。文帝以为诚臣。累迁通议大夫。宇文化及杀炀帝,时从官尽诣朝贺,善心独不至,化及遣人执至,善心不礼而出,遂被杀。初,父许亨撰《梁史》未就,善心续之。越王扬侗称制洛阳,追谥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