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刘辰翁生平

刘辰翁生平介绍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查看刘辰翁的诗词古文

文学成就

  刘辰翁生前著述甚丰,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愤权□误国,痛宋室倾覆,满腔爱国热忱,时时寄于词中。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绪反映得最为强烈,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于宗邦沦覆之后,□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这是对刘辰翁为人和词作的思想内容的正确评价。《历代诗余》引张孟洁的话说:"刘辰翁作《宝鼎现》词,时为大德元年(元成宗年号,公元1297年)。自题曰:'丁酉元夕',亦义熙旧人(按:指陶渊明)只书甲子之意。"在刘辰翁的词中,凡属书甲子的词,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认元朝的统治,感怀时事、追念故国的作品。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这些感怀时事的爱国词。还在南宋亡国之前,他的某些词就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六州歌头〕一阕,题为《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这首词是就恭帝德□元年(1275)贾似道丧师败绩之事,直接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对□臣误国表示了极度的痛恨。尽管国事已不可收拾,他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如〔念奴娇〕写道:"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但他更多的爱国词则是写于宋亡之后,结合自己"乱后飘零独在"(〔临江仙〕)的身世,抒发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与哀思。如作于德□二年(1276)暮春的〔兰陵王〕《丙子送春》即是沉痛悼惜当年二月临安陷落,宗社沦亡的佳作。此词通篇采用象征手法,用"春去"暗喻南宋的灭亡。清人陈廷焯指出,此词"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白雨斋词话》)。由于写得字字血泪,沉痛感人,这首词常被后人视为刘辰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致厉鹗论词绝句有"送春苦调刘须溪"之句(《樊榭山房集》卷十二)。

  刘辰翁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他在许多词中反复写元夕、端午、重阳,反复写伤春、送春,追和刘过的〔唐多令〕《重过武昌》至七首之多,这些都不是伤春悲秋的滥调,而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国故土的愁怀。如〔永遇乐〕词,小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词中写李清照怀念"宣和旧日",但尚及"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而他所面临的却是"江南无路"、"春事谁主"的亡国之境了。因而此词较之李清照词,的确"悲苦过之"。又如题作《春感》的〔柳梢青〕,通过对故都美丽风光的追恋和对眼前"笛里番腔,街头戏鼓"的憎恶,表达了与〔永遇乐〕、〔兰陵王〕等一致的情感。

  刘辰翁词不同于其他南宋遗民的一味掩抑低徊、凄凄切切,而是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他的思想境界比同辈为高,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于隐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挚自然,流畅生动,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词能于沉痛悲苦中透发出激越豪壮之气,如〔霜天晓角〕中的"老来无复味,老来无复泪",〔莺啼序〕中的"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忆秦娥〕中的"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等等。所以况周颐说:"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蕙风词话》)

  刘辰翁的诗文则"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四库全书总目》)。酬贺之诗,连篇累牍,显得冗长浅薄。个别篇章如《春晴》写"江柳长天草色齐,新晴何物不芳菲;无因化作千蝴蝶,西蜀东吴款款归",稍具情韵,兼含寄托。他在《陈生诗序》中曾认为诗歌题材原很广泛,触景感怀,无不可以成吟,又指出"有能率意自道,出于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随事纪实,是称名家"(《须溪集》),但自己却没能做到。他又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批点评选古人诗文有10种之多。评点王维、杜甫、陆游等人的作品,时有中肯之处。但他喜欢标新立异,常常失之尖刻和琐屑。尤其评杜诗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细。对同时代人汪元量的诗作,亦有批点评选。

  有《须溪集》 100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辑《永乐大典》所录记、序、杂考、诗、词等作,厘为10卷。仍以《须溪集》为名。其8卷、9卷、10卷收词,约 350来首。有《豫章丛书》本。朱孝臧《□村丛书》有《须溪词》1卷,补遗1卷。

介绍

刘辰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景定元年(1260)至临安,补太学生。理宗景定三年(1262)廷试对策,因触忤权□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由是得鲠直之名。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度宗咸淳元年(1265)曾出任临安府学教授。咸淳四年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德□元年(1275)五月,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辰翁辞而不赴。十月又授太学博士,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未能成行。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宋亡以后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生平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猜你喜欢

  • 张宇初

    张宇初(1359-1410),为明代正一派天师,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字子旋(音XUAN,别字)别号耆山。其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长子,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嗣教,为第四十三代天师。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敕受“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励修节以格神明,诰封其母包氏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命建斋设醮于(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庚午年(1390)入觐,降敕重建大上清宫。

  • 周暕

    周暕,字伯阳,号方山,泰州(今属江苏)人。宋亡,流寓秀水、钱塘、吴郡等地(《养蒙文集》卷二《送周方山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执教馀姚(《桐江续集》卷一三《送周君暕之馀姚讲授》)。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为白珽《湛渊静语》作序(《湛渊静语序》)。月泉吟社第十九名,署名识字耕夫。事见《月泉吟社诗》。今录诗六首。

  • 柳开

    柳开(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改名开,字仲涂,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有《河东先生集》。诗作现存八首。

  • 周信庵

    周信庵,句容(今属江苏)人。理宗景定间累辟不就。事见明弘治《句容县志》卷八。

  • 高璩

    高璩(qú)(?-865年),字莹之,唐朝官员,唐懿宗年间曾短暂任宰相,为期两个月。高璩是北齐皇族后裔,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尽管高家并未因此而显贵,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亲高元裕都成为朝廷名臣。唐宣宗之子唐懿宗继位后,高璩任东川节度使,不久又被召回长安任兵部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成为宰相。两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并得到追谥。但因为高璩生前和不良人士来往频繁,在太常博士曹邺坚持下,他得了一个“剌”的恶谥。

  • 吕坤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吕大庄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现在宁陵有吕坤篆盖于慎行的墓志铭。

  • 邓文原

    邓文原(公元1258年至1328年),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其父早年避兵入杭,遂迁寓浙江杭州,或称杭州人。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

  • 朱惟贤

    朱惟贤,休宁(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特科进士(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授涟水丞,权淮东安抚大使司佥厅(同上书卷八)。

  • 高適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翟珠

    翟珠,字景珍。东莞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贡生,授湖广沅州学正。以忤权要归里,居五十馀年而卒。民国张其淦辑《东莞诗录》卷一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