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晏几道生平

晏几道生平介绍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查看晏几道的诗词古文

介绍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因而仕途很不得意,一生只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

  黄庭坚的《小山词序》也许给我们一个最好的解释:“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处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从四痴也就能看到他们孤芳自洁的个性。忠纯真挚的痴情,他仍未失却童心,他难与一般俗人合流,

  晏几道孤高自负,傲视权贵,即使是苏轼这种人,也不在眼下。据《砚北杂志》云:“元佑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按:当时苏轼在京,正受帝、后赏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其高傲竟至此等程度!

  他好藏书,能诗,尤以词著称。据《墨庄漫录》云“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惋。叔原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调,颓瓢庶共操。朝盛负余米,暮贮籍残糟。幸免播同乞,终甘泽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倘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徙自许,噱尔未应饕。世久称原宪,人方逐子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此诗虽是戏作,而愤世嫉俗之情,高洁固究之趣,斐然可见。

  其存诗只数首,“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与郑介夫》)“穷通不属儿曹意,自有真人爱子虚。”(《题司马长卿画像》)都是寓意颇深之作。

  他的主要著作为《小山词》,《全宋词》收其词260首。其中长调3首,其余均为小令。他的小令词在北宋中期发展到一个高峰,用清壮顿挫的艺术性,揉合了晏殊词典雅富贵与柳永词旖旎流俗特性,既雅又俗的歌词合乐的典型音乐形象,使词这种艺术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并取得扭转雅歌尽废的历史性作用。

词风简介

  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父齐名,世称“二晏”。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殊之上。“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白雨斋词话》)词风逼近其父。既有晏殊词风的清丽婉曲,语多浑成;又比晏殊词沉挚、悲凉。特别是在言情词上,更优于其父。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词作的思想内容比晏殊词深刻得多。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运、歌颂她们美好心灵的篇章。也有关于个人情事的回忆和描写。通过个人遭遇的昨梦前尘,抒写人世的悲欢离合,笔调感伤,凄婉动人。在有些作品中,表现出不合世俗、傲视权贵的态度和性格。

  《小山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工于言情,但很少尽情直抒,多出之以婉曲之笔,较之晏殊的词沉郁顿挫。在小令的技法上也有所发展,日臻纯熟。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小山词》从《珠玉词》出,而成就不同,虽是走其父婉约传统,固守小令的阵地,却创造出新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将艳词小令,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与两个层面上发展到极致。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能动摇人心”。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抒写离别之愁,相思之苦和重逢时的喜悦,情真意切,九曲回肠。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复堂词话》赞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至于“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连认为“作文害道”的理学家程颐听了,都得笑着说:“鬼语也!”(《邵氏闻见后录》)

生卒年考

  近人编写的晏几道年谱及其他研究晏几道的文章,对他的生卒年均是根据有关材料推算而定。如夏承焘先生编撰的《唐宋词人年谱·二晏年谱》中推断,几道约生于天圣八年庚午(1030),卒于崇宁五年丙戌(1106),今人多沿用此说。后钟陵先生昌许田镇,晚年由乾宁军通判转开封府推官。黄庭坚称其"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又称其平生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直斋书录解题》中也说他"纵弛不羁,尚气磊落"。几道喜藏书。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中说,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漆碗,叔原以《戏作示内》赠之"生计唯兹碗,般:擎岂惮劳。……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其词盛为当时所推,王灼《碧鸡漫志》"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有词二百五十九首,诗七首(另有一残句),文一篇传—82—道生卒年小考》中对此质疑,认为他约生于1048年,卒于1113年后,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代文学史》采纳了此说。

  97年涂木水先生对这个问题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到二晏的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查阅了《东南晏氏重修宗谱·临川沙河世系》里面,明确记载"殊公儿子几道,字叔原,行十五,号小山,宋宝元戊寅四月二十三日辰时生,宋大观庚寅年九月殁,寿七十三岁。此谱为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8)的晏殊第二十九世孙,江西省湖口县令晏成玉主修,由晏氏后裔历代相传而保存下来,故所载内容应是真实可信的。

  崇宁四年乙酉(1105),六十八岁。闰二月,因两经狱空转一官。《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六十八册《刑法四·狱空》徽宗崇宁四年间二月六日诏:开封府狱空,王":宁特转两官;两经狱空,推官晏几道,,何述李注,推官转管勾使院贾炎,并转一官,仍赐章服。"黄庭坚卒。崇宁五年丙戌(1106),六十九岁。辞官,退居京城赐第。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叔原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城赐第。"案《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因此":"几道辞官时未满七十。他才因两经狱空转一官,仍在任上,故乞身之事当在公元1106年。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七十岁。应蔡京之请作[鹧鸪天]二首,约在大观一,二大观四年庚寅(1110),七十三岁。九月,卒。

  故晏几道应该是生于1037年,卒于1110年,享年73岁。

猜你喜欢

  • 元文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即元文宗,蒙古帝国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之弟。元文宗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是元朝各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元文宗在位期间,燕帖木儿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吏治渐趋腐败。汗号“札牙笃汗”。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

  • 岑羲

    岑羲(?-713年),字伯华,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岑文本之孙。文昌右相岑长倩之侄。岑羲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博士、郴州司法参军、金坛令、汜水令、天官员外郎、中书舍人、秘书少监、吏部侍郎。710年(景云元年),岑羲升任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便被罢相,出任陕州刺史。712年(先天元年),岑羲再次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以保护睿宗之功进拜侍中,封南阳郡公。唐玄宗继位后,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图谋不轨,意欲作乱。713年(开元元年)七月,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岑羲伏诛。

  • 朱光暄

    朱光暄,字晴岚,号蓉湖,海盐人。贡生,官于潜训导。有《健初诗钞》。

  • 姜一洪

    姜一洪(?——1646年),字开初,号光阳,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人。为礼部郎中姜镜之子,礼部尚书姜逢元之弟。1644年,甲申之变,北京陷落。姜一洪与刘宗周商议举兵抗清,没有结果。南明隆武时期,由黄道周推荐,任吏部侍郎,不久升任户部尚书。1646年秋,奉命赴江西。还在赴任途中,听闻隆武帝因南京城破而出奔,竟徒步追寻隆武帝。到达江西的木榔庵,身疲力竭,恸哭投江而死。

  • 蒋晋

    蒋晋,生卒年月不详,后汉泉陵人(今湖南省永州市区)人,灵帝时举孝廉,授尚书郎,曾任汝南太守,后官至尚书仆射。后任司隶校尉。史称其“入奏事,应对不滞”;“在位清直,为群僚所推服”。为一名好官。文武双全。

  • 王仲舒

    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学家。少好学,工诗文。历任苏州刺史、洪州刺史、中书舍人等。元和年间(806—820),在南昌奖励文学,文风盛开。还邀请当时担任袁州刺史的韩愈来南昌,对南昌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有《滕王阁记》和《钟陵送别》等。

  • 阿鲁图

    阿鲁图,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著名元朝末期重臣。元顺帝(元惠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乞·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是开国大臣。

  • 潘伯脩

    伯脩,字省中,黄岩人。至正间,尝三中省试。方谷珍乱,劫致之海上,欲官之,不从,遂死于难。应梦虎作诗吊之,有「嵇康未必轻钟会,黄祖何曾爱祢衡」之句。今读其诗,缠绵感慨,多出入于二李之间。如《燕山秋望》、《丙申元旦》诸诗,则忠君爱国之心,固蔼然溢于言外也。

  • 郑獬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大须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一作不须,又作不不)头陀。了禅弟子。江苏盐城蔡氏子。家贫,披薙于吴门三元宫,后到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与订方外交,工诗善画,画兰竹颇佳。《清朝书画家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