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都督
官名。(1)西魏大统初置,北周天和五年(570)省,建德二年(573)复置。多授各地豪望,以统乡兵。刺史、镇将等亦多加此号。(2)府兵组织“旅”之长官。由子都督、都督迁此,再转为大都督。北周为正七命。隋大业三年(607)改名旅帅。(3)北周始为勋官号,正七命。隋为十一等勋官之第九等,从六品上,位仪同三司、大都督下,都督上。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咸亨五年(674)以其比云骑尉,为正七品上阶勋官。(4)隋代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驴骡牧、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皆置,一至二人。
官名。(1)西魏大统初置,北周天和五年(570)省,建德二年(573)复置。多授各地豪望,以统乡兵。刺史、镇将等亦多加此号。(2)府兵组织“旅”之长官。由子都督、都督迁此,再转为大都督。北周为正七命。隋大业三年(607)改名旅帅。(3)北周始为勋官号,正七命。隋为十一等勋官之第九等,从六品上,位仪同三司、大都督下,都督上。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咸亨五年(674)以其比云骑尉,为正七品上阶勋官。(4)隋代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驴骡牧、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皆置,一至二人。
土司名。明洪武五年(1372)改元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置。长官杨姓。清光绪六年(1880)移省溪吏目来治,因亦名省溪。司治即今贵州万山特区。居民有侗族。
①所指因时而异,初为北方远僻地域泛称,春秋战国时又或指今渤海。《左传》僖公四年(前656):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孟子·梁惠王》:谓齐宣王曰:“挟太山以超北海。”秦汉以后凡塞北大泽
西汉置。在涅水(今赵河)之阳,故名。治今河南邓州市东北。西汉高帝七年(前200)封吕胜为涅阳侯;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封朝鲜降人路最为涅阳侯。汉、魏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南朝宋、齐及北魏、西魏、北周
?—323晋魏兴(今湖北郧西西)人,字邵伯。初任本郡太守。太安元年(302)以来,南中(今云南、四川及黔西诸地)大姓,以及“五苓夷’(今彝族)首领纷纷起兵抗晋。永嘉四年(310),晋怀帝以其为南夷校尉
官名。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将行置。或用士人,或用宦者,宣达皇后旨意,领受皇帝诏命,与詹事(中少府)、中太仆等并为皇后宫内高级官员,秩二干石,有丞一员。其职尊显,多由高级宦官迁任。属官有中宫仆
1001或1002—1047北宋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人,字师鲁。天圣进士。历知光泽、伊阳等县,有能名,召为馆阁校勘。因反对以朋党为范仲淹罪,黜监唐州酒税。曾作《叙燕》、《息戍》等篇,论述燕地及西北形
战国楚启阳邑,西汉置县。属东海郡。治今山东临沂市北。后避景帝刘启名讳,改为开阳县。按文献记载景帝以前亦作“开阳”者,乃后世追改。
?—502南朝齐会稽(治今浙江绍兴)人。东昏侯时,为制局监,又兼外监,捉刀称敕,时称“御刀”,权夺人主。与梅虫儿等七御刀号称“八要”,皆口擅王言,权行国宪,佐成东昏之昏乱。及萧衍平建康时,被杀。
书名。清叶梦珠辑。五卷。记张献忠、孙可望及永历奔缅甸等事,以续吴伟业《绥寇纪略》。纪事本末体,亦以三字标目,计目为蜀川沸、滇黔窜、争挟王、缅甸散,尚有附录记闻等。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自序。
又称夏浦。在今湖南岳阳市北洞庭水入江处。《资治通鉴》:东晋隆安三年(399),“(殷)仲堪遣殷遹帅水军七千至西江口,(桓)玄使郭铨、苻宏击之,遹等败走”,即此。